登录 | 注册
中华陈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陈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家乡的方言 已阅:2802 / 回复:0(楼主)

家乡的方言

前几天区人代会小组讨论时,我们这个代表团的团长让我宣读选举和表决办法。事后,有代表问我是不是鄂州太和的人。我说不是,我是本区某某地方的人。之所以有这一问,我知道,是因为***的方言与鄂州太和一带方言的发音很接近。其实,我说的土话与太和话是有很大区别的,只不过外人难以区分开来。
中国的方言林林总总千姿百态。不要说我们与太和分属不同的市(一个是武汉市,一个是鄂州市),即使是同一个行政村里相隔不过几百米远的不同的自然村落,村民的语言(主要是语音)也不尽相同。
由此,想到前不久在“江夏论坛”看到的有关方言好听难听的讨论。有人以自己说的所谓武汉话或者纸坊话为荣,公开指责江夏南八乡的方言难听。对此,我是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的。我毫不客气地指出,不管是武汉话还是武昌话或者是纸坊话,都不是普通话,仍然是一种方言土话。方言只有好不好懂的问题,没有好不好听的问题。你说你的方言好听,我说你的方言很难听;到底谁的难听,不由自己说了算。
其实,一个地方的方言,承载了这个地方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去珍爱,去研究,去传承。很多方言的语音、词汇,其实就是一些古音、古代用语即古代的普通话或书面语的传承。研究某地的方言,也是探究某地历史文化的一条途径。这里,就拿我家乡方言的几个词语为例做个简要的说明。
(一)关于母亲的称谓
现代汉语中,把母亲叫妈、叫娘的很普遍。在我们家乡,把母亲叫“一”;附近鄂州一些村落还有叫“二”的。为什么叫“一”或叫“二”呢?以前我没有想过。现在一想,原来这个称谓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深厚的传统哲学渊源的。中国古代哲学在论述关于世界的起源与发展演变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这里,“一”和“道”一样,就是化生万物的母体和本源。引申开来,把“一”当作母亲的称谓,也就顺理成章了。照此推算,“一”或“二”用来称呼母亲,应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蕴含着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谁还敢说“一”这个称谓难听呢?
(二)关于父亲的称谓
现代汉语中,把父亲叫爸爸、叫爹的很普遍。在我们家乡,把父亲叫“爷”,而把祖父“爷爷”则叫做“爹”,跟现代汉语正好相反。这个“爷”,应该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比如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就是把父亲叫做“爷”。所谓“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由此不难看出,把父亲叫“爷”最少也有一千六七百年的历史;同时,“爷”在正规诗文中出现,也表明了它还是当时的北方官话。
(三)对别人母亲的尊称
在家乡老人嗔骂晚辈的口语中,有“见你人堂个鬼”这句话,意思就是见***个鬼。这里,“人堂”应该是古语“令堂”的变读。在古汉语中,“令堂”是对别人母亲的尊称,是敬辞,用来指称对方的母亲。虽然“令堂”是表示对别人母亲尊称的用语,不宜用来骂人,但这句话往往是长辈对晚辈说,所以这样说也不算违礼,反而显得更为亲近随和。可见,这个“人堂”其实也是由古汉语书面语流传下来的,曾经是非常阳春白雪的东西,而不是现在某些人所指责的那样“土气”。
(四)关于吃饭的“吃”
吃饭的“吃”,普通话念“chi”,武汉话读“qi,7”。我们家乡话叫“qia,恰”。熟人见面,往往用“恰冇恰”(吃没吃)作为问候语。这个“恰”,不光是我的家乡人在说,全国很多地方方言都在用,如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等地。从流传地域的广泛性来看,“恰”这个读音,应该是我们共同的远祖曾经所说的。因为只有是共同的远祖所说,才能流传到这么广泛的地域。由此可见,这一读音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有资料表明,“恰”属于赣方言区的用语,现在仍在使用这一读音的地区,以江西、湖北、湖南、广东为主,说明了这一读音是从江西发源,随着人口迁移而流传到各地。历史上“江西填湖广”的人口迁移路线,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由此可见,家乡的方言并不“土气”、“难听”,而是充满了底蕴和内涵的。我为自己一直在说家乡的方言而自豪。

作者:陈建中 (2013/8/23 15:09:38)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4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陈氏论坛  执行时间:625.0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陈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