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门陈氏宗谱第十卷长城世系

    中华陈氏网 2011年6月15日 原创


第十卷 长城世系


长城世系,即陈朝世系。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后,天下分而为二,是为南北朝。中国南部地区相继建立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中国北方的胡人(指鲜卑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汉、赵、秦、燕、魏等五个国家,历史上叫做“五胡乱华”,是为北朝。北魏统一北方后,又分裂为东西二魏,东魏被高洋篡夺,改国号为齐;西魏被宇文泰禅代,改国号为周。南陈与北齐、北周,三国鼎峙,相互争战。后来,北周被杨坚所篡,改国号为隋,继而灭齐并陈,天下一统。
世 系 图
1(逵)、达—2康、(雄)—3英—4公弼—5鼎—6安、(定、宁、宫)—7高、(太、洪、俱)—8永—9猛—10道臣、(道卿)—11文赞、(文质、文辅、文英)—12谈先、(霸先、休先)—13(蒨)、顼、(昌、昙朗)—14(伯宗等13人)、叔宝等42人—15胤等20人
第一世(49世)
1、逵,字林道,亦称世逵,号赤松,谥号卫将军,匡之长子。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七年(341)为给事黄门侍郎,穆帝永和五年(349)为西中郎将,领梁、淮南二郡太守,镇戌历阳(今安微和县)。征北大将军褚裒北伐,陈逵奉命领军进驻寿春。穆帝永和八年(352)再次北伐,以中军将军殷浩为帅,陈逵为先锋,历经数年征战,仍未收复失地,无功而返。妣生一子:椽。
2、达,字大仪,亦称世达,匡之次子,仕晋为丞相掾,太子洗马。西晋永嘉(307—317)年间,战乱频繁,京都洛阳沦陷。晋元帝建武元年(317),晋室南迁,出宰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下若里)令,咸和(326)中土断,故为长城人。尝谓所亲曰:“此地山川秀丽,当有王者兴,二百年后我子孙必钟斯运矣。”遂家焉。其后传至十世孙陈霸先代梁称帝建立陈朝,子孙数十人封王,果有此应验也。妣生二子:康、雄。
第二世(50世)
康,达之长子,仕东晋,复为丞相掾,妣生子:英。
第三世(51世)
英,字时享,康之子,仕东晋为盱眙太守。妣詹氏生子:公弼。
第四世(52世)
公弼,字伯辅,英之子。仕晋为户部尚书,妣唐氏、夏氏,生子:鼎。
第五世(53世)
鼎,字元用,公弼之子,仕东晋为步兵校尉。妣高氏、余氏、刘氏、生四子:安、定、宁、宫。
第六世(54世)
安,字一德,鼎之长子,仕东晋为散骑常侍。妣吕氏、谌氏,生四子:高、太、洪、俱。
第七世(55世)
高,字伯真,安之长子,仕东晋为淮安令。妣谌氏生子:永。
第八世(56世)
永,字可久,高之子,仕宋为德安令。妣马氏、沈氏,生子猛。
第九世(57世)
猛,字自强,永之子,生于晋安帝义熙五年已酉(公元409年)冬月初二日,仕宋为安成太守,卒葬大丘西坑。妣张氏、唐氏、金氏,生二子:道臣、道卿。
第十世(58世)
1、道臣,字显达,猛之长子,侍齐为太常卿。梁太平二年正月,诏赠侍中,谥曰孝。追封许氏嘉兴县君,谥曰敬。许氏生子:文赞,丁氏生子:文质。
2、道卿,字昌达,猛之次子,妣宋氏生二子:文辅、文英。
第十一世(59世)
文赞,字汝春,道臣之长子。梁太平二年正月,诏赠侍中、光禄大夫,封义兴郡公,谥曰宣。其子武帝霸先受禅称帝后,追谥太上景皇帝,皇妣董氏为安皇后。卒后与安皇后合葬长城西北五里瑞陵。妣张氏生子谈先,董氏生二子:霸先、休先。
第十二世(60世)
1、谈先,字道谈,亦作道谭,文赞之长子,生于齐永元二年庚辰(公元500年),仕梁为东宫直阁将军。梁太清二年戊辰(公元548年),平侯景之乱,领弩手二千援台,保卫皇宫,于城内中流矢卒,享年四十九岁,葬长城祖茔。太平二年,梁元帝追封长城县公,南衮州刺史。其弟霸先受禅称帝后,追封侍中、使持节、都督南衮州诸军事,始兴王,谥曰昭烈,妣王氏为始兴国贵妃,生二子:蒨、顼。
2、霸先,字兴国,小字法生,庙号高祖,谥曰武帝,史称陈武帝,文赞之次子,生于梁武帝天监二年癸未(公元503年),吴兴长城下若里人。仕梁,初为里司,库吏、中直兵参军、西江督护、高要(今广东肇庆市)太守。起兵救广州、定交州(今越南河内市)、平爱州(今越南清化市)之叛乱,威振南方,名闻朝野。梁武帝深叹异之,乃遣画工图霸先像以观之,并授为振远将军、都督七郡诸军事。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侯景之乱,从高要起兵,受湘东王萧绎节制,徙征虏将军。于梁大宝二年(公元551年)与王僧辩共灭侯景,在江陵(今湖北荆州)立萧绎称帝,是为梁敬帝,徙为开府仪同三司,封长城侯,驻镇京口(今江苏镇江)。梁承圣三年(公元554年),西魏发兵突袭江陵,江陵沦陷,梁元帝被俘杀。与王僧辩在建康(今南京)扶立萧方智为太宰,准备于次年二月称帝。北齐(东魏已被北齐禅代)文宣帝高洋遣其弟上党王高涣统兵南向,护送原被东魏俘虏的贞阳侯萧渊明回梁国登帝位。王僧辩屈从于北齐压力,于承圣四年(公元555年)七月,迎萧渊明于建康称帝。霸先苦争无效,于同年九月从京口举兵,袭杀王僧辩,萧渊明自逊帝位,立萧方智称帝,是为梁敬帝。授霸先为大都督,总摄军政,分别于绍泰元年(公元555年)和绍泰二年(公元556年)击溃北齐两次大规模入侵。授霸先为相国,进爵陈王。绍泰三年(公元557年)十月,梁敬帝禅位于霸先,即帝位于建康,立国号陈,改元永定。在位三年,永定三年已卯(公元559年六月丙午日,驾崩于璇玑殿,享年五十七岁,葬于万安陵(在今江苏省江宁县石马冲)。昭皇后钱氏、皇后章氏,生六子:长子克、次子立、三子权、四、五子早卒无名,六子昌。
3、休先,文赞之三子,霸先同母弟。少倜傥有大志,梁简文帝之在东宫,深被知遇,授文德主帅,封武康侯。太清元年丁卯(公元547年)二月,梁武帝结纳东魏叛臣河南王侯景,有事北方,乃使休先召募兵士,得数千人。梁武帝派侄子贞阳侯萧渊明领兵接应侯景,与东魏开战,休先亦随军前往。兵败,侯景逃至寿阳(今安微寿县),萧渊明被俘,休先战死于乱军之中,葬于长城祖茔。至今尚存的“南康王司徙陈休先之墓”已作为长兴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兄霸先授禅称帝后,追封休先为司徙、使持节、南徐州刺史、骠骑将军,封南康王,谥忠壮。余氏生子:昙朗,尤氏生子:项,沈氏生子:虔。
第十三世(61世)
1、茜,字子华,庙号世祖,谥号文帝,史称陈文帝,昭烈始兴王之长子,高祖霸先之侄子,生于梁武帝大通元年丁未(公元521年),吴兴长城下若里人。世祖仪容俊美,好读书,精武艺,沉稳机敏,留意经史,颇有胆识度量,举止大方,造次必遵礼法,深受高祖器重,高祖常赞曰:“此儿吾宗之英秀也。”侯景之乱,乡人多依山水仍被寇抄,世祖在长城保家无所犯。高祖从广州起兵讨侯景,世祖为避侯景势力追捕,携高祖家眷远出避难于临安,后来都被抓获,侯景曾数次欲杀害陈氏全家,世祖受尽酷刑。直到高祖诛灭侯景之后,世祖从狱中逃出,才得以赴高祖军营,授官吴兴太守,协助高祖南征北战为先锋。在广陵之战、长城之战、讨杜龛、平张彪、镇守会稽(今浙江绍兴)、入卫建康(今江苏南京)的数次战斗中屡立战功,授为信武将军。高祖授禅称帝后,官拜侍中、安东将军、封临川王,食邑两千户。永定三年(公元559年)六月丙午日,高祖驾崩,奉章皇后诏命,即帝位于太极前殿,是为世祖文皇帝。世祖即位不久,于天嘉元年(公元560年)世祖遣侯瑱等将领在芜湖击败王琳,在新淦(今江西清江)剿灭反叛的熊昙朗,在巴州(今湖南岳阳)、湘州(今湖南长沙)、武州(今湖南常德)先后击溃北周独孤盛、贺若敦等将领的进犯。盘踞在今浙江的留异、福建的陈宝应、江西的周迪相继反叛,都分别被大将侯安都、章昭达等讨平。世祖励精图治,治理战争创伤,几年时间国势逐渐强大,社会稳定,北周、北齐先后遣使通好。天嘉七年(公元566年)四月癸酉日,世祖驾崩于有觉殿,享年四十六岁,在位七年,葬于永宁陵(今江苏省江宁县蒋山东北栖霞山甘家苍南狮子冲)。有皇子十三个,沈皇后生太子伯宗继位。
2、顼,字绍世,小字师利,庙号高宗,谥号孝宣,史称陈宣帝,谈先之次子,世祖同母弟,生于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庚戌(公元530年)七月辛酉日。高宗身材魁伟,仪容俊秀,好读兵书,善骑射,有勇力,多智谋,气度宏廊,宽以容众。平侯景之乱后,随叔父高祖驻镇京口,梁元帝在江陵征高宗入侍,授为领直。江陵沦陷,被西魏掳于长安。高祖授禅称帝后,遥封为始兴王。世祖天嘉三年(公元562年),陈与周(西魏已被北周禅代)议和,高宗才有幸自周还国,授官侍中、中书监、中卫将军,改封安成王。天嘉四年为开府仪同三司,天嘉六年为司空,天康元年(公元566年)为尚书令。废帝即位后,拜司徙,都督中外诸军事,给班剑三十人。光大二年(公元568年)正月,进位太傅,加殊礼,食邑三千户。同年十一月甲寅日,章太后颁诏降废帝为临海王,奉高宗即帝位,是为高宗孝宣皇帝。太建五年(公元573年),高宗遣吴明彻率兵北伐,在寿春一战,擒斩王琳,击溃齐将皮景和数十万大军,尽复淮南之地。太建七年,吕梁一战,又大败齐军数万。太建十四年壬寅(公元582年)正月甲寅日,高宗因病驾崩,享年五十三岁,在位十四年,葬于显宁陵(今江苏江宁县牛头山西北方)。有皇子四十二个,柳皇后生长子叔宝即位。
3、克,霸先之长子,战死沙场,追封孝怀太子。
4、立,霸先之次子,战死沙场,追封豫章王,谥曰献。
5、权,霸先之三子,战死沙场,追封长沙王,谥曰思。霸先之四、五子早丧,无名。
6、昌,字敬业,霸先之六子,章皇后所生。梁太清末,高祖霸先南征李贲,命昌与宣后随沈恪还吴兴。及高祖东讨侯景,昌与宣后、世祖并为侯景所囚。高祖灭侯景后,拜长城国世子,吴兴太守,时年十六岁。昌容貌伟丽,神情秀朗,雅性聪辩,明习政事。高祖遣陈郡谢哲、济阳蔡景历辅昌临郡,又遣吴郡杜之伟授昌以经。昌读书一览便诵,明于义理,剖析如流。寻与高宗俱往江陵(今荆州)入侍以昌为员外散骑常侍,高宗为领直。江陵沦陷,梁元帝被俘杀,又与高宗俱被西魏掳于长安。高祖即位,遥封昌为衡阳王,并频遣使请昌与高宗还国,北周(西魏已被北周禅代)许而未遣。及高祖驾崩,世祖(昌之堂兄)即位,北周为使陈国内部争夺帝位而互相攻害,及遣昌还国。时王琳作梗于中流,昌不得还,居于安陆(今湖北云梦)。昌对堂兄篡位本已不服,致书于世祖,语多不逊。世祖惶恐,召司空侯安都,从容而言曰:“太子将至,须别求一蕃,吾其老焉”。侯安都对曰:“自古岂有被代天子,愚臣不敢奉诏。”因自迎昌。平王琳后,天嘉元年(公元560年)二月,昌于安陆出发,经鲁山过江。三月甲戌入陈境。巴陵王萧沈等率百官上表,请以昌为骠骑将军、湘州牧(今湖南长沙),仍封衡阳郡王,世祖诏曰:“可”。并遣侯安都与主书舍人缘道迎接,丙子日过江,船至中流,被侯安都推入江中而卒,时年二十九岁,使以溺告。四月庚寅日,丧柩至都,章皇后临哭。世祖乃下诏赠假黄鉞、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宰、扬州牧。送葬之仪,一依汉东平宪王、齐豫章文献王故事,谥曰献。无子,世祖以第七皇子伯信为嗣。
7、拟,高祖之从子,少孤贫,质直强记。高祖征交州,拟从焉。梁绍泰二年(公元556年),除员外散骑常侍、明威将军,以雍州刺史资,监南徐州事。高祖受禅称帝后,封永修县侯,北徐州刺史。卒,谥曰定。天嘉二年配享高祖庙廷,子党嗣。
8、褒,高祖之从子,封钟陵县侯。
9、晃,高祖之从子,封建城县侯。
10、炅,高祖之从子,封上饶县侯。高祖从孙:抄,明威将军,封虔化县侯。谊,仍封吉阳县侯。祜,信威将军,封豫宁县侯。详,青州刺史,封遂兴县侯。慧纪,贞威将军,封宜黄县侯。敬雅,封宁都县侯。敬泰,封平固县侯。遂兴县侯详,字文几,少出家为沙门。善书记,谈论清雅。高祖讨侯景,召令还俗,配以兵马,从定建康。永定二年,封遂兴县侯。天嘉三年,累迁吴州刺史。五年,讨周迪,战败,死之。以所统失律,无赠谥,子正理嗣。
11、昙朗,南康忠壮王休先之长子,高祖之侄子。昙朗少孤,尤为高祖所爱。及长,有胆力,善绥御。平侯景后,起家著作郎。高祖诛王僧辩,留昙朗镇京口,知留府事。绍泰元年(公元555年),除中书侍郎,监南徐州。二年,北齐攻逼建康,因请和,求高祖子侄为质。时四方州郡并多未宾,本根虚弱,粮运不继,在朝文武都愿与齐议和。高祖难之,而重违众议,乃决遣昙朗。恐昙朗惮行,或当奔窜,乃自率步骑往京口迎之,使质于齐。齐背约,遣萧轨等随徐嗣微度江,高祖大破之,虏萧轨、东方老等诛之,齐人亦害昙朗于晋阳。时陈与齐绝,不知之。高祖践阼,犹以昙朗袭封南康郡王,奉忠壮王祀,礼秩一同皇子。天嘉二年,齐人结好,始知其亡,世祖诏赠开府仪同三司、南徐州刺史,谥曰愍。乃遣兼郎中令随聘使江德藻迎昙朗丧枢,三年春至都。初,昙朗未质于齐,生子:方泰、方庆;及将适齐,以二妾自随,在北齐又生二子:方华、方旷,亦同得还。
第十四世(62世)
一、世祖文帝茜十三子
1、伯宗,字奉业,小字药王,世祖之长子,沈皇后所生,梁元帝承圣元年壬申(公元552年)五月庚寅日生。永定二年(公元558年)二月戊辰日立为临川王世子,天嘉元年庚辰(公元560年)立为皇太子。天康元年丙戌(公元566年)四月癸酉日,世祖驾崩,伯宗继父立,是为废帝,时年十五岁。废帝仁弱,年幼识浅,政由叔父安成王顼执掌。光大二年戊子(公元568年)十一月,安成王顼以太皇太后名义颁诏废黜伯宗为临海郡王,奉安成王即位。伯宗迁至蕃邸居住,于太建二年庚寅(公元570年)四月乙卯日暴卒,在帝位三年,享年十九岁,谥曰废帝,史称陈废帝,或临海王。王皇后生太子:至泽。
2、伯茂,字郁之,世祖第二子,沈皇后所生,废帝同母弟。世祖入纂帝位,封伯茂为始兴王,以奉昭烈王祀。旧制,诸王受封未加戌号者,不置佐史。于是尚书八坐奏加伯茂为宁远将军,置佐史,除扬州刺史。寻迁东扬州刺史、镇东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伯茂性聪敏,好学,谦恭下士,又以太子母弟,世祖深爱重之。时军人于丹徙盗发晋郗昙墓,大获晋右军将军王羲之书及诸名贤遗迹。事觉,其书并没县官,藏于秘府。世祖以伯茂好古,多以赐之。由是伯茂大工草隶书,甚得右军之法。
废帝时,伯茂在都,刘师知等矫诏出高宗,伯茂劝成之。师知等被诛后,高宗恐伯茂扇动朝廷,乃进号中卫将军,令入居禁中,专与废帝游处。时四海之望,都归高宗,伯茂深不平,数肆恶言,高宗以其无能,不以为意。及建安人蒋裕与韩子高等谋反,伯茂并阴豫其事。光大二年,太皇太后令黜废帝为临海王,其日又下令降伯茂为温麻侯。时六门之外有别馆,以为诸王冠婚之所,名为婚第,至是命伯茂出居之,高宗遣盗殒之于车中,时年十八岁。
3、伯山,字静之,世祖第三子,严淑媛生。伟容仪,举止闲雅,喜愠不形于色。高祖时,天下草创,诸王受封,仪注多阙。及伯山受封,世祖欲重其事,天嘉元年(公元560年)七月丙辰,尚书八坐奏封鄱阳郡王,乃遣度支尚书萧睿持节兼太宰告于太庙,又遣五兵尚书王质持节兼太宰告于太社。其年十月,上临轩策命,策讫,令王公以下,并宴于王第。天嘉六年,为缘江都督、平北将军、南徐州刺史。高宗辅政,不欲令伯山处边,光大元年,徙为扬州刺史。累迁征南将军、护军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给鼓吹并扶。伯山性宽厚,又于诸王最长,后主深敬重之。每朝廷有冠婚喜宴,恒使为主。及遭所生忧,居丧以孝闻。后主常幸吏部尚书蔡征宅,因往悼之,伯山号恸殆绝,因起为镇卫将军,乃谓群臣曰:“鄱阳王至性可嘉,又是西第之长,豫章已兼司空,其亦须迁太尉。”未及发诏,祯明三年已酉(公元589年)正月卒,享年四十岁。寻属陈亡,遂无赠谥。王妃生长子:君范。
4、世祖第四子早卒,无名。
5、伯固,字牢之,世祖第五子,潘容华生。伯固生而龟胸,目通睛扬白,形状眇小,而俊辩善言论。天嘉六年,立为新安郡王。太建七年,累迁都督、南徐州刺史。性嗜酒,不好积聚,所得禄奉,用度无节。酣醉以后,多所乞丐,于诸王中最为贫穷。高宗每矜之,特加赏赐。性轻率,好行鞭捶。在州不知政事,日出田猎。或乘眠舆至于草间,辄呼人从游,动至旬日。所捕獐鹿,多使生致。高宗颇知之,遣使责让者数矣。太建十三年,为都督、扬州刺史。后主初在东宫,与伯固甚亲狎。伯固又善謿谑,高宗每宴集,多引之。叔陵在江州,心害其宠,阴求瑕疵,将中以法。及叔陵入朝,伯固惧罪,谄求其意,乃共讪毁朝贤,历诋文武,虽耆年高位,皆面折无所畏忌。伯固性好射雉,叔陵又好开发冢墓,出游田野,必与偕行,于是情好大协,遂谋不轨。伯固侍禁中,每有密语,必报叔陵。及叔陵奔东府,遣使告之,伯固单马驰赴,助叔陵指麾。知事不捷,便欲走。会四门已闭,不得出,因趣白扬道。台马容至,为乱兵所杀,尸于东昌馆门,时年二十八岁。诏特许以庶人礼葬。王氏及其子,并特宥为庶人,国除。
6、伯恭,字肃之,世祖第六子,严淑媛生,伯固同母弟。天嘉六年封为晋安王,寻为吴郡太守。时年十余岁,便留心政事,官曹缉理。历位尚书左仆射,后为中卫将军、右光禄大夫。陈亡入长安,隋大业初,为成州刺史、太常少卿。
7、伯信,字孚之,世祖第七子,刘昭华生,衡阳王昌之嗣子,袭封衡阳王,以奉昌祀。位西衡州刺史。及隋师济江,与临汝侯方庆并为东衡州刺史王勇所害。
8、伯仁,字寿之,世祖第八子,王充华生。天嘉六年封为庐陵王,位侍中、国子祭酒,领太子中庶子。陈亡,卒于长安。
9、伯义,字坚之,世祖第九子,张修容生。天嘉六年封为江夏王,位金紫光禄大夫。陈亡入长安,迁于瓜州,道卒。
10、伯礼,字用之,世祖第十子,韩修华生。天嘉六年封为武陵王。太建初,为吴兴太守。在郡恣行暴掠,后为有司所劾。太建十一年,被代征还,遂迁延不发,为御史中丞徐君整所劾,免。陈亡入长安,隋大业中,为临洮太守。
11、世祖第十一子早卒,无名。
12、伯智,字策之,世祖第十二子,江贵妃生。少敦厚有器局,博涉经史。太建中封为永阳王,累迁尚书左仆射,后为特进、都督扬、丰二州诸军事、翊左将军。陈亡入长安,隋大业中,为歧州司马、国子司业。
13、伯谋,字深之,世祖第十三子,孔贵妃生。太建中封为桂阳王,位明威将军、置佐史、丹阳尹、侍中、使持节、吴兴太守、都督吴兴诸军事、东中郎将、散骑常侍。至德元年(公元583年)卒。子邦,大业中,为番禾令。
二、高宗宣帝顼四十二子
1、叔宝,字元秀,小字黄奴,史称陈后主,高宗之长子,柳皇后生。梁元帝承圣二年癸酉(公元553年)十一月戊寅日生于江陵。第二年,江陵沦陷,与其父母俱被西魏掳于长安,禁于穰城。天嘉三年(公元562年),陈与周(西魏已被北周禅代)和,有幸回国,立为安成王世子。天康元年(公元566年),位宁远将军、置佐使。光大二年(公元568年)为太子中庶子、侍中。太建元年(公元569年)正月甲午日,立为皇太子,时年十七岁。太建十四年壬寅(公元582年)正月甲寅日,高宗驾崩,继父高宗立,是为陈后主。后主喜爱文学,擅长词赋,沉缅酒色,重用奸臣,荒淫失政。在位七年,于祯明三年已酉(公元589年)正月,被隋文帝扬坚所并,陈亡,后主与陈氏宗室及文武百官俱被掳于长安,隋文帝并配陇右(古地名,泛指陇山以西地区,约今甘肃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及河西诸州,各给田业以处之。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隋炀帝以后主第六女陈婤为贵人,绝爱幸,因召陈氏子弟尽还京师,随才叙用,由是并为守宰,遍于天下。后主在长安数年,后迁洛阳,隋文帝颇给优待,赠给奉禄,封长城公,班同三品。仁寿四年甲子(公元604年)冬十一月壬子日卒,享年五十二岁,葬于河南洛阳之芒山,追赠大将军,谥曰炀。有皇子二十二个。
2、叔陵,字子嵩,高宗第二子,彭贵人生。梁承圣中,生于江陵。西魏克江陵,高宗迁关右,叔陵留穰城。高宗还国,以后主及叔陵为质,天嘉三年,随后主还朝,封康乐县侯。叔陵少机辩,徇声名,强梁无所推屈。太建元年封始兴王,奉昭烈王祀,位都督、江州刺史,时年十六岁,政自已出,僚佐莫预焉。性严刻,部下慑惮。诸公子侄及罢县令长,皆逼令事已。豫章内史钱法成诣府进谒,即配其子季卿将领马杖。季卿惭耻不时至,叔陵大怒,侵辱法成,法成愤怨,自缢而死。州县非其部内,亦征摄案之。朝贵及下吏有乖忤者,辄诬奏其罪,陷以重辟。
太建四年(公元572年),迁都督、湘州(今长沙)刺史。诸州镇闻其至,皆震恐股慄。叔陵日益横,征伐夷、獠,所得皆入已,丝毫不以赏赐。征求役使,无有纪极。夜常不卧,执烛达晓,呼召宾客,说人间细事,戏谑无所不为。
太建九年,除都督、扬州刺史。十年,至都,加扶,给油幢车,叔陵居东府,事务多关涉省阁,执事之司,承意顺旨,即讽上进用之。微致违忤,必抵大罪,重者至殊死。道路藉藉,皆言其有非常志。叔陵修饰虚名,每入朝,常于车中马上,执卷读书,高声长诵,阳阳自若。
太建十一年,进位侍中、中军大将军。太建十四年,高宗不豫,后主及诸王并入侍疾。叔陵阴有异志,命典药吏砺切药刀。及倉卒之际,又命左右取剑,左右不悟,乃取朝服所佩木剑以进,叔陵怒。及翌日小敛,后主哀顿俯伏,叔陵以剉药刀斫后主中项。太后驰来救焉,叔陵又斫太后数下。后主乳媪乐安君吴氏时在太后侧,自后掣肘,后主因得起。长沙王叔坚以手搤叔陵,夺去其刀,乃牵就柱,以其褶袖缚之,弃池水中,将杀之,问后主曰:“即尽之,为待也”?时吴媪已扶后主避贼,叔坚求后主所在,将受命。叔陵多力,因奋袖得脱,突出云龙门,驰车还东府,呼其甲士断青溪桥道。放东城囚,以充战士。又遣人往新林追所部兵马。仍自披甲,著白帽,登城西门,招募百姓,散金银以赏赐。外召诸侯将帅,无有应者,唯新安王伯固闻而赴之。叔陵聚兵仅得千人,欲据城保守。时众军并沿江防守,台内空虚,叔坚白太后,使太子舍人司马申急召右卫将军萧摩诃,将兵至府西门。叔陵事急,遣记室韦谅送鼓吹与摩诃,谓曰:“事捷以公为台鼎。”摩诃绐报曰:“须王心膂节将自来,方敢从命。”叔陵即遣戴洫、谭骐驎二人诣摩诃。摩诃执以送台,斩于阁道下,持其首徇东城,乃悬于朱雀门。叔陵自知不济,遂入内沉其妃张氏及宠妾七人于井中。叔陵有部下兵先在新林,于是率人马数百,自小航度,欲趣新林,以舟舰入北。行至白扬路,为台军所邀。伯固见兵至,旋避入巷,叔陵拔刀追之,伯固复还。叔陵部下多弃甲溃散,摩诃、马容、陈智深迎刺叔陵,斫之数十下,马容、陈仲华就斩首送台,自寅至已乃定。尚书八坐奏:“请依宋世故事,流尸江中,汙潴其室,并毁其生母彭氏坟庙”。后主从所奏。叔陵诸子,即日并赐死。
3、叔英,字子烈,高宗第三子,曹淑华生。宽厚仁爱,太建元年封为豫章(今南昌)王,位平北将军、豫州刺史、征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中卫大将军、司空。祯明三年陈亡入长安,隋大业中为涪陵太守。
4、叔坚,字子成,高宗第四子,何淑仪生。何淑仪本吴中酒家婢,相者言当生贵子。高宗微时,因饮通焉,生叔坚。及贵,召拜淑仪。叔坚少而严整,又颇使酒,兄弟惮之。好数术,卜筮、风角、镕金、琢玉,并究其妙。初封丰城侯,太建元年封长沙王,位丹阳尹。初,叔坚与始兴王叔陵并招聚宾客,各争权宠,甚不平。每朝会卤簿,不肯为先后,必分道而趋,左右或争道而斗,至有死者。及高宗不豫,叔坚与叔陵等并从后主侍疾。叔陵阴有异志,叔坚疑之,微伺其所为。及行逆,赖叔坚以免。以功进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寻迁司空,将军、刺史如故。时后主患创,不能视事,政无大小悉决于叔坚,权倾朝廷,后主由是疎忌之。孔范、管斌、施文庆等,并东宫旧臣,日夕阴持其短。至德元年(公元583年),乃诏令即本号三司之仪,出为江州(今九江)刺史。未发,寻以为司空,实欲夺其权。又阴令人造其厌魅,刻木为偶人,衣以道士服,施机关,能拜跪,昼夜于星月下醮之,祝诅于上。又令人上书告其事,案验令实。后主召叔坚囚于西省,将黜之,令近侍宣敕数之。叔坚自陈为佞人所构,死日惭见叔陵。后主感其前功,乃赦之,免所居官,以王还第。后位中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刺史。秩满还都。陈亡入隋,迁于瓜州。叔坚素贵,不知家人生产,至是与妃沈氏酣酒,不以耕种为事。大业中,为遂宁郡守。
5、叔卿,字子弼,高宗第五子,魏昭华生。性质直,有材器,容貌甚伟。太建四年(公元572年)封建安王;位中书监、东中郎将、东扬州刺史、置佐史、云摩将军、平南将军、湘州刺史。陈亡入长安,大业中,为都官郎、上党通守。
6、叔明,字子昭,高宗第六子,何淑仪生,叔坚同母弟。仪容美丽,举止和柔,状似妇人。太建五年(公元573年)封宜都王,位宣惠将军、置佐史。太建七年,位东中郎将、东扬州刺史、轻车骑将军、卫尉卿。太建十三年,出为使持节、云摩将军、南徐州刺史、侍中、翊右将军。至德四年(公元586年)进号安右将军。祯明三年(公元589年),陈亡,避隋难隐于福建仙游乡。隋大业中,奉诏入长安,为鸿胪少卿。娶毛氏、方氏、万氏、蔡氏、孙氏,生七子:志皋 、志能、志玄、志龙、志熙、志静、志范。叔明为江州义门之始祖。
7、高宗第七子,早卒,无名。
8、高宗第八子,早卒,无名。
9、叔献,字子恭,高宗第九子,钱贵妃生。性恭谨,聪敏好学。太建五年立为河东王,位南徐州刺史。卒,赠司空,谥康简,子孝宽嗣,隋大业中,为汶城令。
10、高宗第十子,早卒,无名。
11、叔齐,字子肃,高宗第十一子,刘昭仪生。风采明赡,博涉经史,善属文。太建七年封新蔡王,位智武将军、置佐史、东中郎将、东扬州刺史、侍中。陈亡入隋,大业中,为尚书主客郎。
12、叔文,字子才,高宗第十二子,袁昭容生。性轻险,好虚誉,颇涉书史。太建七年封晋熙王,位都督、湘州刺史、散骑常侍、宣惠将军、置佐史、轻车骑将军、扬州刺史、使持节、都督江州诸军事、信威将军、都督湘、衡、武、桂四州诸军事。后征为侍中,未还而隋军济江,隋秦王至汉口,时叔文自湘州(今长沙)还朝,至巴州(今岳阳),乃率巴州刺史毕宝等请降,致书于秦王。秦王遣使往巴州迎劳叔文。叔文与毕宝、荆州刺史陈慧纪及文武将吏赴汉口,秦王并厚待之。及至京,隋文帝坐于广阳门观,叔文从后主至朝堂。隋文帝使内史令李德林宣旨,责其君臣不能相弼,以致丧亡。后主与其群臣并愧惧拜伏,莫能仰视,叔文独欣然有自得志,后上表陈在巴州先送款,望异常例。隋文帝嫌其不忠,而方怀柔江表,遂授叔文为开府仪同三司、宜州刺史。
13、叔彪,字子华,高宗第十三子,王姬生。少聪慧,善属文。。太建八年封淮南王,位侍中、仁威将军、置佐史。陈亡入隋,卒于长安。
14、叔重,字子厚,高宗第十四子,吴姬生。性质朴,无伎艺。高宗崩,始兴王叔陵为逆被诛,其年立叔重为始兴王,以奉昭烈王祀。位江州刺史、都督江州诸军事、使持节、置佐史、仁威将军。陈亡入长安,隋大业中,为太府少卿。
15、叔俨,字子思,高宗第十五子,徐妃生。性凝重,举止方正。后主即位封寻阳王,位置佐史、仁威将军、侍中。陈亡入隋,卒于长安。
16、叔慎,字子敬,高宗第十六子,淳于姬生。少聪敏,十岁能属文。太建十四年封岳阳王,时年十一岁。至德四年(公元586年),位侍中、智武将军、丹阳尹。时后主尤爱文章,叔慎与衡阳王伯信、新蔡王叔齐等,日夕陪侍赋诗,恒被嗟赏。祯明元年,出为使持节、都督湘、桂、衡、武四州诸军事、湘州刺史。祯明三年,隋师济江,清河公扬素兵下荆门,遣将庞晖略地至湘州。州内将士,克日请降。叔慎置酒会文武,酒酣,叹曰:“君臣之义,尽于此乎?”长史谢基伏而流涕。湘州助防遂兴侯陈正理在坐,起曰:“主辱臣死,诸君独非陈国臣乎?纵其无成,尤见臣节,青门之外,有死不能。今日后应者斩。”众皆许诺,乃刑牲结盟。遣人诈奉降书于庞晖,叔慎伏甲待之。晖入,伏兵发,缚晖等以徇,皆斩之。叔慎招士众,数日中兵至五千人。隋遣内阳公薛胄为湘州刺史,闻庞晖死,乃益请兵。隋又遣行军总管刘仁恩救之。叔慎终因寡不敌众,战败被俘,被秦王斩于汉口,时年十八岁。
17、叔达,字子聪,高宗第十七子,袁昭容生。太建十四年封义阳王,位丹阳尹、置佐史、仁威将军。陈亡入隋,大业中,为内史舍人、绛郡通守。武德中,位侍中,封江国公,历礼部尚书。
18、叔雄,字子猛,高宗第十八子,王姬生。太建十四年封巴山王。陈亡入隋,卒于长安。
19、叔虞,字子安,高宗第十九子,王修华生。太建十四年封武昌王,位置佐史、壮武将军。陈亡入隋,大业中,为高苑令。
20、叔平,字子康,高宗第二十子,韦修容生。至德元年封湘东王,入隋,大业中,为胡苏令。
21、叔敖,字子仁,高宗第二十一子,施姬生。至德元年封临贺王,位置佐史、仁武将军。陈亡入隋,大业中,为仪同三司。
22、叔宣,字子通,高宗第二十二子,曾姬生。至德元年封阳山王。入隋,大业中,为泾城令。
23、叔穆,字子和,高宗第二十三子,杨姬生。至德元年封西阳王。入隋,卒于长安。
24、叔俭,字子约,高宗第二十四子,申婕妤生。至德元年封南安王。入隋,卒于长安。
25、叔澄,字子泉,高宗第二十五子,申婕妤生。至德元年封南郡王。入隋,大业中,为灵武令。
26、叔兴,字子推,高宗第二十六子,施姬生。至德元年封沅陵王。入隋,大业中,为给事郎。
27、叔韶,字子钦,高宗第二十七子,申婕妤生。至德元年封岳山王。位丹阳尹、置佐史、智武将军。入隋,卒于长安。
28、叔纯,字子洪,高宗第二十八子,袁姬生。至德元年封新兴王。入隋,大业中,为河北令。
29、叔谟,字子轨,高宗第二十九子,吴姬生。至德四年封巴东王。入隋,大业中,为汧阳令(今陕西千阳县)。
30、叔显,字子亮,高宗第三十子,刘姬生。至德四年封临海王。入隋,大业中,为鹑觚令。
31、叔坦,字子开,高宗第三十一子,袁昭容生。至德四年封新会王。入隋,大业中,为涉县令。
32、叔隆,字子远,高宗第三十二子,秦姬生。至德四年封新宁王。入隋,卒于长安。
33、叔荣,字子彻,高宗第三十三子,秦姬生。祯明二年封新昌王。入隋,大业中,为内黄令。
34、叔匡,字子佐,高宗第三十四子,申婕妤生。祯明二年封太原王。入隋,大业中,为寿光令。
其皇子叔睿、叔忠、叔泓、叔毅、叔训、叔武、叔处、叔封八人,并未及封,隋师至,陈亡。
三、衡阳王昌诸子
1、伯信,字孚之,世祖茜第七子,刘昭华生,昌之嗣子,袭封衡阳王,以奉昌祀。位西衡州刺史。祯明三年,隋师济江,与临汝侯方庆并为东衡州刺史王勇所害。
2、详,字文几,高祖霸先之从孙。少出家为沙门。善书记,谈论清雅。高祖讨侯景,召令还俗,配以兵马,从定建康。永定二年,封遂兴县侯。天嘉三年,累迁吴州刺史。五年,讨周迪,战败,卒。以所统兵失律,无赠谥。子正理嗣爵。
3、慧纪,字元方,高祖之从孙。涉猎书史,负材任气。从高祖平侯景。及高祖受禅称帝,封宜黄县侯,位黄门侍郎。太建十年,吴明彻北伐败绩,以慧纪为缘江都督、衮州刺史。至德二年,为都督、荆州刺史。及梁安平王萧岩、晋熙王萧献等诣慧纪请降,慧纪以兵迎之,以应接功,位开府仪同三司、贞威将军。祯明三年,隋师济江,慧纪率将士三万人,船舰千余乘,沿江而下,欲趣台城。遣南康太守吕肃将兵据巫峡,以五条铁锁横江,肃竭其私财以充军用。隋将杨素奋兵击之,四十余战,争马鞍山及磨刀涧守险。隋军死者五千余人,陈人尽取其鼻,以求功赏。既而隋军屡捷,获陈之士,三纵之。肃乃遁保延洲。别帅廖世宠领大舫诈降,欲烧隋舰,更决一死战。于是有五黄龙备众色,各长十余丈,骧首连接,顺流而东,风浪大起,云务晦冥,陈人震骇,不觉火自焚。隋军乘高舰,张大弩以射之,陈军大败,风浪应时顿息。肃收余众东走。慧纪时至汉口,为隋秦王扬俊所拒,不得进。闻肃败,尽烧公安之储,伪引兵东下,因推湘州(今长沙)刺史晋熙王陈叔文为盟主。水军都督周罗睺与郢州(今武汉)刺州史荀法尚守江夏。及建邺(河南安阳北)平,隋晋王杨广遣一使以慧纪子正业来喻,又使樊毅喻罗睺,其上流城戌悉解甲。于是慧纪及巴州(今岳阳)刺史毕宝并恸哭俱降。慧纪入隋,依例授仪同三司,卒。子正业、正平,颇有文学。
4、抄,高祖从孙,封虔化县侯,位明威将军。
5、谊,高祖从孙,封吉阳县侯。
6、祜,高祖从孙,封豫宁县侯,位信威将军。
四、南康王昙朗诸子
1、方泰,昙朗之长子,少粗犷,与诸恶少年群聚,游逸无度,文帝以南康王故,特宽宥之。天嘉二年,立为南康王世子。及闻昙朗卒,于是袭爵南康王。太建四年,为都督、广州刺史。为政残暴,为有司奏免。六年,授豫章内史,在郡不修政事。秩满之际,屡放部曲为劫,又纵火延烧邑居,因行暴掠,驱录富人,征求财贿。代至,又淹留不还。至都,以为宗正卿。未拜,为御史中丞宗元饶所劾,免官,以王还第。十一年,起为宁远将军,直殿省,寻加散骑常侍。其年八月,宣帝幸大壮观,因大阅武。命都督任忠领步骑十万,阵于玄武湖,都督陈景领楼舰五百出于瓜步江。上登玄武门,宴群臣以观之。因幸乐游苑,设丝竹会。仍重幸大壮观,集众军,振旅而还。时方泰当从,启称所生母疾,不行。因与亡命杨钟期等二十人微行往民间,淫淳于岑妻,为州长流所录,又率人仗抗拒,伤损禁司,为有司所奏。宣帝大怒,下方泰狱。方泰初承行淫,不承拒格禁司。宣帝曰:“不承则上测。”方泰乃投列承引,于是兼御史中丞徐君整奏请解所居官,下宗正削爵土,上可其奏。祯明初,为侍中。陈亡,与后主俱入长安。隋大业中,为掖县令。
2、方庆,昙朗第二子。少清警,涉猎书传,及长有干略。天嘉中,封临汝县侯。至德二年,累迁智武将军、武州(今湖南常德)刺史。初,广州刺史马靖久居嶺表,大得人心,士马强盛,朝廷疑之,以方庆为广州刺史,以兵袭靖。靖诛,进号宣毅将军。方庆性清谨,甚得人和,祯明三年,隋师济江。东衡州刺史、都督王勇征兵于方庆,欲与赴援台城。时隋行军总管韦洸帅兵度嶺,宣隋文帝敕云:“若嶺南平定,留勇与丰州刺史郑万顷且依旧职。”方庆闻之。恐勇卖已,且欲观变,乃不从。勇使高州刺史戴智烈斩方庆于广州,而收其兵。其子元敬隐居颍川郡东武山,修仙悟道。元敬子有周,有周后裔陈子昂。
第十五世(63世)
后主叔宝二十二子
1、胤,字承业,后主之长子,孙姬生。太建五年癸已(公元573年)二月乙丑日生于东宫,母孙姬因产卒,沈皇后哀而养之,以为已子。后主年长未有嗣,宣帝命以为嫡孙,诏为父后者赐爵一级。太建十年,封永康公。后主即位,立为皇太子。胤性聪敏好学,执经肄业,终日不倦,博通大义,兼善属文。时张贵妃、孔贵嫔并爱幸,沈皇后无宠,日夜构成皇后及太子之短。孔范之徙又于外合成其事。祯明二年,废太子为吴兴王,加侍中、中卫将军。入隋,卒于长安。
2、嶷,字承岳,后主第二子,高昭仪生。方正有器局,年数岁,风采举动有若成人。至德元年封南平王,位扬州刺史,迁郢州刺史、都督郢、荆、湘三州诸军事,南琅邪及彭城二郡太守、置佐史、使持节、信武将军、征西将军。入隋,卒于长安。
3、彦,字承懿,后主第三子,吕淑媛生。至德元年封永嘉王,位忠武将军、南徐州刺史、安南将军、散骑常侍、使持节、都督江、巴、东衡三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平南将军。入隋,大业中,为襄武令。
4、深,字承源,后主第四子,张贵妃生。少聪慧,有志操,容止俨然,左右近侍,未常见其喜愠。以母张贵妃故,特为后主所爱。至德元年,封始安王,位扬州刺史。祯明二年,皇太子胤废,后主乃立深为皇太子。隋师济江,隋将韩擒虎自南掖门入,百僚奔散。深时年十余岁,闭閤而坐,舍人孔伯鱼侍。隋军排閤入,深使宣令劳之曰:“军旅在道,不乃劳也!”军人都致敬焉。祯明三年,陈亡入隋,大业中,为枹罕太守。武德初,为秘书丞。
5、虔,字承恪,后主第五子,龚贵嫔生。至德元年封南海王,位武毅将军、军师将军、北平将军、置佐史、南徐州刺史。入隋,大业中,为涿令。
6、祗,字承敬,后主第六子,张淑华生。至德元年封信义王,位壮武将军、智武将军、置佐史、使持节,琅邪、彭城二郡太守。入隋,大业中,为通义郎。
7、兢,字承检,后主第七子,吕淑媛生。祯明元年封邵陵王,位仁武将军、置佐史,食邑一千户。入隋,大业中,为国子监丞。
8、庄,字承肃,后主第八子,张贵妃生。容貌丑陋,性严酷,数岁时,左右有不如意,动则刺其面,或加烧烫。性嗜酒,爱博。以母张贵妃宠,后主甚爱之。至德四年夏五月丁已日封会稽(今浙江绍兴)王,位翊前将军、置佐史、使持节、扬州刺史、都督扬州诸军事。入隋,大业中,为昌隆令。生子:宏。
9、全,字承厚,后主第九子,徐淑仪生。祯明二年封东阳王。入隋,大业中,为通议郎。
10、藩,字承广,后主第十子,孔贵人生。祯明二年封吴郡王。入隋,大业中,为任城令。
11、恬,字承炎,后主第十一子,龚贵嫔生。祯明二年封钱塘王。入隋,大业中,为朝议郎。
其皇子总、观、明、纲、统、冲、洽、绦、绰、威、辩十一人,并未及封,陈亡入隋。
12、至泽。废帝伯宗之长子,王皇后生。废帝即位立为太子,太建二年(公元570年),废帝崩,袭封临海王。
13、君范,鄱阳王伯山之长子。未及封爵而隋师至,陈亡入隋,为温县令。
14、君宾,鄱阳王伯山之次子。入隋,大业中,为襄国太守。唐武德初,以郡归款,封东阳公,拜邢州刺史。唐贞观元年(公元618年),累转邓州刺史。州邑丧乱之后,百姓流离,君宾至才期月,皆来复业。贞观二年,天下诸州并遭霜涝。君宾一境独免,当年多有储积,蒲、虞等州户口,尽入其境逐食。唐太宗下诏劳之曰:“朕以隋末乱离,毒被海内,率土百姓,零落殆尽。州里萧条,十不存一。寤寐思之,心焉若疚。是以日昃忘食,未明求衣,晓夜孜孜,唯以安养为虑。每见水旱降灾,霜雹失所,抚躬责已,自惭德薄。恐穷乏之黎庶,不免饥馁。倾竭仓禀,普加赈恤。其有一人绝食,若朕夺之,分命庶僚,尽心匡救。去年关内六州及蒲、虞、陕、鼎等复遭亢旱,禾稼不登。粮储既少,遂令分房就食。比闻刺史以下及百姓等并识朕怀。逐粮户到,递相安养,回还之日,名有赢粮。乃别赍布帛,以申赠遗。如此用意,嘉叹良深。一则知水旱无常,彼此递相拯赡,不虑凶年。二则知礼让兴行,轻财重义。四海士庶,皆为兄弟。变浇薄之风,敦仁慈之俗,政化如此,联夏何忧。其安置客口,官人支配得所,并令考司录为功最。养户百姓,不吝财帛,已敕主者免今年调物。宜知此意,善相劝勉。”其年,入为太府少卿,转少府少监。九年,坐事除名。后起授虔州刺史。
15、番,庐陵王伯仁之子。封湘滨侯。入隋,大业中,为资阳令。
16、元基,江夏王伯义之子,封湘潭侯。入隋,大业中,为谷熟令。
17、邦,桂阳王伯谋之子,入隋,大业中,为番禾令。
18、弘,豫章王叔英之长子,拜豫章国世子,入隋,大业中,为合州(今安微合肥市)太守。
19、孝宽,河东王叔献之子,至德元年(公元583年)袭封河东王。入隋,大业中,为汶城令。
20、志皋,一作志高,字舜举,号青云,宜都王叔明之长子,拜宜都国世子。仕隋,为会稽郡(今浙江绍兴)司马。
注:江左承西晋,诸王开国,并以户数相差为大小三品。大国置上、中、下三将军,又置司马一人。次国置中、下二将军。小国置将军一人。余官亦准此为差。武帝受命,自永定讫于祯明,唯衡阳王昌特加礼命至五千户,自余大国不过二千,小国则千户云。
 


分享按钮>>义门陈氏宗谱第九卷远祖世系
>>义门陈氏宗谱第十一卷江州义门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