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门陈氏宗谱第一卷家政

    中华陈氏网 2011年6月15日 原创


第一卷 家政

一、前言
一九九三年正月初六,我与弟陈世斌从贵州返乡探亲,在新屋场陈作友家获得一本唯一幸存的《生庚簿》,载有陈氏部分世系简况,虽不似宗谱,也如获至宝,便将复印件带回贵州研读。
据《生庚簿》载:入川始祖从湖南东安故居带来的宗谱,于清嘉庆三年戊午岁(1798)冬月,贼匪焚掠吾乡,宗谱失捡被焚。嘉庆六年丁酉岁(1801)欲回湖南故居清理故谱,奈何贼气未宁,关山阻隔,步行数千里,谈何容易,故有志未遂。为使后世修谱有据可考,众族老凭记忆将历代世系简况记录下来。
这本用毛笔书写在草纸上的《生庚簿》,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因年代久远,虫蛀鼠啃,雨水浸湿,乃至断角残缺,部分字迹不明。研读之余,发现上溯先祖世系与史载相差甚远,且讹误、辈份颠倒、断代多处,因是众族老凭记忆所写而在所难免,但却有据可考,乃不幸中之大幸也。
据有关资料显示,先祖陈庆公约于公元1460年前,在湖南东安大夫祠故居续修宗谱,并拟定字派五十字令子孙循字取名,至今(2008年)已繁衍到“栋”字辈,传20代,历时548年未曾修谱。按照各姓氏贯例及先祖修谱例章明文规定每30年须续谱一次,即一世一修,应修谱18次。如果将以前未修的18次集中于一次通修,那么,考证讹误、纠正颠倒、补充断代、查核史料及房系人丁收集,其数量之大、任务之重、困难之多,可想而知。
然而,“民有族,族有谱,由来久矣!”我堂堂义门陈氏岂能无谱?敬宗爱族,和邻亲友,编纂宗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宗谱是记述宗族人物事迹的载体,在族人的脉系中存在永恒的血缘关系,是无形的桥梁和纽带,有着特有的无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力量又转化为更宽广、更深厚的宗族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
“前有千古,惟谱录之;后有来者,惟谱启之。”宗谱是昨天的记录,今天的镜鉴,明天的见证。宗谱是历史的教科书,它能教育和启迪后人爱家、爱族、爱国之情,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报国之志,从而为家族的昌盛,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贡献。
作为义门陈氏裔孙的历史责任感和执著精神所致,更为历代先祖的丰功伟绩、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和德义传家的风范所感动,于是毅然立志倾其心力编纂《义门陈氏宗谱》,上无愧于先祖,下福泽于后人。为此,前往河南、浙江、江西、湖南等祖居地及义门陈氏各庄分迁地考查,到上海图书馆查阅资料,又得安徽省安庆市文物管理处处长陈长璞(陈独秀的孙女)提供大量资料,历经十六年才将有关资料收集齐全。
本次修谱的宗旨是:以《生庚簿》为蓝本,以《史记》、《资治通鉴》、《汉书》、《南史》、《陈书》、《宋史》等正史为依据,以其他义门陈氏分支的宗谱为借鉴,以事实为准则,考其讹误、纠其颠倒、补其断代、择其要篇、去伪存真。
宗谱共分十六卷:家政、谱序、义门陈氏、宗族文化、帝王、将相名人、艺文、文史考、世系源流,内容丰富,条理清晰,通俗易懂,是开启族人谱牒知识的钥匙。
翻开《义门陈氏宗谱》,你便知道陈姓是中华民族古老而繁盛的氏族,人口多达八千多万,约占全国人口的6.8%,居中华民族三千多个姓氏中十大姓的第五位,仅次于李、王、张、刘四姓。
透过《义门陈氏宗谱》,我们不仅可以寻觅陈氏先祖的来龙去脉,领略陈氏家族的荣辱兴衰,窥探陈氏家族的宗族文化,纵览陈氏家族的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而且从中不难感受到陈氏家族的内在精神伟力。从仁爱、谦让、勤劳的舜帝,经十五代聚族同居,在历史上蔚为奇观的江州义门陈氏,到近现代遍及海内外陈氏后人的足迹,无不闪烁着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灵光。
通过《义门陈氏宗谱》梳理出来的世系线索,我们不难发现,除周代陈氏受封的陈国外,还有陈完奔齐,改陈为田姓,其后世所建的齐国,秦末陈胜所建的张楚国、汉代王莽所建的新朝、南北朝陈霸先所建的陈朝、宋代陈日照在安南(今越南)所建的陈朝、元末陈友谅所建的大汉国,都是陈氏的族人,还有众多的将相名人不甚枚举。我们还会惊奇的发现,陈独秀、陈云、陈毅、陈赓、陈诚、陈立夫、陈果夫、陈明仁、陈布雷、陈炯明、陈济堂等中国现当代史上的政治名人,竟然全是作为唐宋两朝道德伦常楷模的江州义门陈氏的后裔!
《义门陈氏宗谱》的世系线索,把我们的目光牵引到了“栋”字辈而引人注目,是因为世系线索穿越绵延不绝的时空,把“栋”字辈这一代人与陈氏得姓始祖陈胡公和远古血缘亲祖舜帝、黄帝连在了一起,由“栋”字辈上溯112代至陈胡公、上溯146代至舜帝、上溯154代至黄帝,历时4700多年,代代有据,历历可考。
你是义门陈氏的子孙吗?请你通读《义门陈氏宗谱》,因为你及你先祖的名字都记述其中,你便会听到先祖的血液在自己身上汩汩流淌的声音……

陈世涛撰于贵州贵定
2008年12月16日
二、迎谱入祠告祖文
修谱告捷,合族荣光。
值此良辰,略表衷肠。
列祖列宗,功德流芳。
后嗣子孙,光大弘扬。
枝叶繁茂,散居四方。
有留寓于本土,或创业于异乡。
各为生计,土农工商。
富贵贫穷,各有短长。
山川难阻族人聚会,敬祖之心永远不忘。
具陈牲醴,祭奠庙堂。
祈祖德默祐,保我陈氏永昌!

 


三、凡例
一、本乘上溯自远古血缘始祖黄帝,下讫至今,截止于2009年(己丑)正月初八日前出生的本宗族后裔。
二、民间修谱采用的体式有三种:一是欧体,即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所创的竖式横连记述法。二是苏体,即北宋文学家苏洵所创的直行下垂记述法。三是宝塔式,即民间采用的瓜藤谱。本乘采用的是较前三种科学,既全面又便于查阅的第四种体式——谍记式,即用文字表述,每条词目名下作相关简介:字号、生卒年月日时、葬地、官爵、功绩等。
三、本次修谱,分房列序,长房在前,余皆按次,以考始终而序昭穆也。
四、对婚姻称谓仍沿袭旧制:发妻书妻或元配,继取系未婚女子者书继妻或继配,再婚妇书继娶,男初婚改嫁妇书娶。夫后书妻室姓名,若生子女,书其姓名,女嫁书婿名及居地等。
五、对死亡者的称谓仍沿袭旧制,以其生前的年龄、业绩、地位、身份不同而以不同的称谓表示:皇帝亡故书驾崩,诸侯王及有爵位的高官亡故者书薨,大夫之位者亡故书卒,一般成人族丁亡故书殁,六十岁以下者亡故书享年,六十岁以上者亡故书寿年,幼死者书夭,八至十六岁死者书殇。为国家危亡献身者书殉国,为正义献身者书就义,为国家战亡者书牺牲,对无劣迹之成人亡故者均可书逝世。
六、中国传统的谱牒记述是以父系血统为传承依据的,为符合国策(计划生育规定每对夫妻只准生一胎,无论男女,违者重罚,开除公职),提倡男女平等,女子也是传后人的新思想,一改过去女子不入谱的作法。凡提供女子资料及生卒年月日时的族丁资料者(有部分未提供),皆悉数入谱。
七、子贵德高之先妣、节妇、孝媳被宗族公认为典范者,可作为族中女性榜样予以记录。
八、沿承中国历史朝代皆简称之贯例,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分别简称为民、共,其政治机构亦对应称民府、共府。共府治国已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四代领导集体主政时代,行文分别书共毛、共邓、共江、共胡,以简明之。

四、圣谕广训
康熙帝
修族谱以联疏远,笃宗族以昭雍穆。
敦孝悌以重人伦,训子孙以禁非为。
明礼义以厚风俗,重学校以端士习。
黜异端以崇正学,务本业以定民志。
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
联保甲以弥盗贼,完钱粮以免催科。
讲法律以敬愚顽,息诬告以全良善。
和乡党以息争讼,解仇忿以重身命。

 

 

 

五、国家档案局 教育部 文化部
文 件
国档会(1984)7号
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文管会、档案局、北京图书馆、各高等院校:
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发学术研究有着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但是,由于国内收藏的家谱极为分散,又没有专门的目录,因而长期以来国内对家谱的发掘、研究工作做得不多,这与国外学者、机构对中国家谱搜集不遗余力,研究多有成果的状况很不相称。同时,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许多根在大陆的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思乡之情日趋浓烈,他们也亟需利用家谱来寻找自己的血缘关系。为了推动国内对家谱的研究利用,发掘家谱这一祖国文化宝藏,改变中国家谱研究的内轻外重状况,充分发挥家谱在学术研究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等单位,拟将分藏于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等单位的家谱编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计划1985年底完成编写工作,分开出版。为了协助编好这一目录,特请你们通知各地图书馆(室)、博物馆、文管会、文化馆、档案馆(室)等收藏单位,将其收藏的家谱和所知道的个人收藏的家谱目录,按照图书的编辑比例,于1985年元月底以前报送国家档案局,个别藏量较大的单位,也不要迟于1985年元月底以前报送。特此通知。
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编辑比例》(略)

国家档案局 教育部 文化部
公章 公章 公章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日
六、天下陈姓名人出自江西义门
《江西日报》
江西省谱牒研究会学者王炯尧先生日前向记者透露,位于今江西省德安县车桥乡的义门陈村,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典型的封建家族组织,我国近代史上的陈宝箴、陈寅恪、陈独秀、陈云、陈毅、陈赓、陈诚、陈立夫、陈果夫等著名人物,都是江西德安“义门陈”在各地支派的后裔。
王先生说,“义门陈”历史源远流长,陈旺为义门陈始祖。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建庄,至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分庄,陈氏家族创造了332年聚族而居的历史。民间至今流传着“天下陈氏出自义门”的说法。经过陈氏子孙的世代努力,建成了以“义门堂”为中心,方园十多公里的错落别致的义门街巷式的庞大建筑群。出现了“亭台楼阁,耸延四方,楼宇连云,旌旗映日”的景观。因此,“义门陈村”早在唐宋时期,就是全国著名的学术交流中心和游览胜地。更为可贵的是,他们世代以孝义治家,书礼传代,深得朝野的赞许,朝廷屡以孝义旌表之,成为古代封建家族的典范。唐僖宗李儇题诗:“九重天上书声贵,千古人间义字香。”宋太宗赵光义题诗:“三千余口文章第,五百年来孝义家。”宋真宗赵恒题诗:“聚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爨四百年天下无双。”
宋仁宗皇祐、至和年间(1049—1056),为维持封建家族组织,范仲淹在苏州创立义田。以田租供养家族的欧阳修和苏洵也为“敬宗收族”,率先编写本族的新族谱。理学家张载、二程也大力宣扬修家谱和立“宗子之法”的好处,为维护家族阐明道理。新的封建家族组织又在各地陆续建立和兴起。此时,“义门陈”这个大家族却在鼎盛巅峰时期被分庄了。究其原因:一是“义门陈”人口过于集中,势力太盛,名声太大,谣传要出天子,威胁到宋王朝的利益,必须抑制。二是把“义门陈”作为封建家族的典范,教化全国人民以此为榜样,维护宋王朝的统治。于是,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文彦博、包拯、范师道、吕诲等上疏,论及义门陈氏人口过于集中,朝野太盛,建议分庄。同年七月,江南西路转运使谢景初率吕诲、刘献等奉旨临门监护分析义门陈氏。至第二年(1063)三月,议定分庄事宜。按御赐的“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承延继”十二字派分析为大小291庄,依派拈阄分迁各路、州、镇之庄,江南110庄,楚地接壤91庄,两直、川、浙、广、闽因官立产90庄,这291庄新立的陈氏封建家族组织遍布全国各地,门首都挂有“义门世家”的匾额。
现在,散居海外的义门后裔达300万之众,在大陆居住的有3000万之多,台湾有“陈、林半天下”之说。我国近现代史上的陈宝箴、陈寅恪、陈独秀、陈云、陈毅、陈赓、陈诚、陈立夫、陈果夫、陈铭枢、陈布雷、陈济棠,香港巨富陈启宗等,都是“义门陈”迁到各地支派的后裔。
但是,义门陈村昔日庞大的建筑群,由于历代战火频繁,尤其是陈友谅兵败鄱阳湖后,朱元璋对陈氏后裔进行了残酷的报复、洗劫,致使义门陈村建筑群荡然无存。现仅有部分残垣瓦砾。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义门陈的后裔准备广泛筹集资金,重建“义门陈村”。江西省德安县车桥乡已成立了修复开发“义门陈村”旧址筹备委员会,得到海内外陈氏后裔和有关人士的响应。
按:摘自1994年《江西日报》“新闻纵横”第三期。文中的某些说法,不代表编者观点。
七、中国重掀家谱热
辽宁省鞍山市,一位名叫侯鹏霄的七十五岁老人花了十六年的时间,完成了祖居鞍山市侯家屯侯姓一门的四部家谱。这个城市近日举办的一次家谱展览中,有一百多部新修的现代家谱公开亮相,这一现象引起了有关专家的关注。
侯鹏霄说:“我们这支侯氏家族是从清朝顺治八年开始的,到现在已经传了十四代,目前家谱中共记载族人近一万人,其中台湾还有四支宗亲。在编写家谱时,台湾八十六岁高龄的族人侯程宽,将他所掌握的大量侯氏家族资料从海峡对岸邮寄到辽宁鞍山。”
家谱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特殊产物,是记载同宗同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典籍,包括一家一族的祖源宗本,世系繁衍,迁徒分布,婚配嫁娶、行业职业、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人物传记等众多方面的资料,中国的家谱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时期。据报载,中国历代编修的家谱总数约五万多种。家谱修撰的传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逐渐衰落,家谱成为一个落满灰尘的旧名词。然而,近年来,这个沉睡的古老传统终于苏醒,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目前民间修撰家谱的热情正在升温。家谱热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之后,人们的寻根需求。”新近成立的鞍山市谱牒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常怀德这样说。


(新华社电讯十二月二日,徐 扬 任鹏飞文)
¬——陈世涛摘自《文摘》2004年12月10日一版。

八、现代对谱牒的评价
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妥加运用。
——摘自《孙中山先生有关宗族的讲话》
搜集宗谱、家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
——摘自《毛泽东1957年在成都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谈到研究历史时的讲话》,原载1986年《贵州地方志通讯》。
族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收集、研究族谱,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中华文化的传播。研究家谱可增强民族凝聚力。海外华侨都有宗亲会组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增多,寻根问祖之风越来越盛,台湾同胞的祖先96%来自祖国内地,研究族谱,也有利于祖国的统一。
——摘自《2000年5月4日江泽民在参观上海图书馆的谱牒研究中心时的讲话》,原载《中华读书报》2000年11月1日第324期。
本世纪50年代以来,海外一些学者和学术机构,一直比较重视对中国家谱的收集和研究,并取得一批主要的学术成果。但在中国大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家谱长期被视为封建遗物而无人问津,甚至横遭毁弃。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学术领域的不断拓展,才冲破了这一学术禁区。
——摘自《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前言》
九、陈氏源流概序
陈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最古老而繁盛的氏族,在全国三千多个姓氏中居第五位,排在李王张刘之后。陈氏受姓,始于周初,周武王封舜帝后裔妫满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国号陈,侯爵,其后世遂以国为氏,姓陈,其远祖可追溯到黄帝。
(一)黄帝世系
黄帝是陈姓人的血缘始祖,也是华夏民族(汉族)公认的祖先。据《史记•五帝本纪》载:在4700年前的原始社会父系氏族部落少典国国君,号有熊氏,娶有峤氏之女附宝,生黄帝于轩辕(今河南新郑县西北)之丘,故名轩辕;本姓公孙,因长于姬水(今陕西岐山),更以姬为姓;国于有熊,故号有熊氏。黄帝初,诸侯相互侵战,而炎帝神农氏榆罔暴虐百姓,日渐衰微,无力平定天下。于是黄帝修德振兵,度四方,艺五谷,抚万民,擒杀蚩尤于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继又与炎帝榆罔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胜之,诸侯遂尊黄帝为天子。按五行(金、木、水、火、土)以土德代榆罔为王,土生万物而主黄色,故称黄帝。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桥牛,桥牛生瞽叟,瞽叟生舜。黄帝至舜,共传九世,谓“黄帝世系”。
(二)舜帝世系
舜帝是陈姓人的血缘亲祖,据《史记•五帝本纪》及《陈杞世家》载,黄帝九世孙虞舜,以孝闻世,四岳推举,继尧为帝。在为帝之前,尧帝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让他们居于妫水,其后代子孙以此为姓,姓妫。舜做了尧帝的女婿后,逐步成为炎黄和东夷部落大联盟的首领,两个部落的图腾合并,给中华民族留下了相传至今的龙凤呈祥的图腾。舜帝代理首领政务十一年,在位三十九年,后禅位于禹。禹封舜子商均于虞(今河南虞城县北)。自舜帝至妫满,共传34代,谓“舜帝世系”。
(三)陈国世系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为感舜德,封舜帝三十四世孙妫满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国号陈,侯爵,奉守舜祀,以备三恪。其子孙遂以国为氏,即姓陈。因此,古史上有“周武王封舜裔胡公满于太昊之墟,子孙以国为氏”的记载。妫满去世,谥号陈胡公,是陈氏得姓的开宗始祖。其长子陈犀继位,是为申公。申公去世,其弟陈臬羊继位,是为相公。相公去世,申公之子陈突继位,是为孝公。孝公去世,其子陈圉继位,是为慎公。后传至湣公陈越,于公元前479年为楚所并,共传二十世,二十六君,历时568年,谓“陈国世系”。
(四)田齐世系
陈胡公十世孙厉公陈佗,生子陈完,字敬仲,于公元前672年避祸奔齐,改陈为田姓,任齐国工正之官。其子孙世代为大夫、卿相。至陈完十世孙田和为相时,代姜姓而建田氏齐国,史称田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后至齐王田建,于公元前221年被秦所并。自陈完至田建,共传十六世,历时451年,谓“田齐世系”。
(五)户牖世系
楚灭陈时,陈湣公次子陈全温避难奔晋,长子陈剑隐居阳武(今河南原阳县)户牖乡,改名衍。衍之十世孙陈平,先为西汉刘邦六出奇谋而兴汉朝,后为汉惠帝、吕后,文帝三朝丞相,封曲逆侯,因而光耀天下。陈衍至陈与京,共传十四世,谓“户牖世系”。
(六)瑕坵世系
陈与京于汉宣帝元年戊申(公元前73年)官拜员外郎,长于谋略有胆识,助汉宣帝诛权贵,声名大振。生子陈考,仕汉宣帝为御史大夫。其父与汉宣帝于黄龙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相继去世。汉元帝二年,权贵复辟,丞相石显上疏复议先朝臣子功罪,将其父与京之过罪及于考,考遭收捕,家计因之一空,幸免逃脱,携家隐居山阳(今山东滋阳县)瑕坵庄。考子陈汤,为著名将帅,因抗匈奴有功封关内侯。汤传六世至陈翔,为御史中丞。陈考至陈翔,共传八世,谓“瑕坵世系”。
(七)颍川世系
陈翔子陈实,字仲弓,汉桓帝时为太丘长,因党锢之祸自请入囚,遇赦后,三公每缺必召之,实不受而退隐于颍川长葛县古桥乡陈故村。陈实平心率物,乡人有争讼,则求判正。众皆曰:“宁为刑罚所加,勿为陈君所短”。因义释夜窃者,而出“梁上君子”之典故。曾携子孙访荀淑,同游许昌西湖,感德星聚奎,汉灵帝遂在许昌西湖敕建“德星亭”。陈实84岁卒,后被追封为颍川侯。陈实的六个儿子都很贤德,尤其是长子纪(元方),四子谌(季方),与陈实合称“三君”,作为封建道德的典范而“图像百城”。陈堪的玄孙匡,于西晋建兴四年(316)渡江南迁,定居曲阿(江苏丹阳)新丰湖。自陈实至陈匡,共传六世,谓“颍川世系”。
(八)长城世系
陈匡子陈达,于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曾作为丞相的属员历太子洗马,出任长城令,悦其山水,遂定居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下若里。曾预言:“此地山水秀丽,当有王者兴,二百年后,吾子孙必逢斯运。”果如所言,陈达十一世孙文赞,生三子:谈先、霸先、休先。霸先于公元557年建立陈朝,为陈武帝。谈先生二子:长子陈蒨,为陈文帝。次子陈顼,为陈宣帝。陈宣帝生四十二子,长子叔宝,为陈后主,祯明三年(589)被隋所并。陈宣帝第六子叔明,太建五年(573)封为宜都王。自陈达迁长城至陈朝被隋并,共传十三世,历时273年,谓“长城世系”或谓“陈朝世系”。
(九)义门世系
陈叔明(555—618),太建五年(573)封宜都王,授宣惠将军,历任中东郎将、东扬州剌史,升迁轻骑将军、卫尉卿。陈后主时为侍中、翊右将军、晋号安右将军。入隋为鸿胪少卿。叔明长子志高,隋时会稽郡(今浙江绍兴)司马。志高子陈才,唐会稽郡司马。陈才长子蕴珪,官晋陵郡司功参军,后居浙江金华,啸傲山林,隐居自乐。蕴珪生二子,长子兼、次子旺。陈兼,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进士,翰林学士,官至右补阙,赠秘书少监。陈旺因其兄陈兼初官江州(今江西九江),由全华随迁而至,后陈兼迁官别任,陈旺于开元十九年(731)占籍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今江西德安县车桥乡义门陈村),开基创业。旺生机,机生感,感生蓝,蓝生青,青生六子,继而六生十九,十九生三十二,自是家益昌,族益盛,世代相传,以孝义传家,同居共炊330余年,聚族3900余人,历朝旌奖为义门。到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义门五世先祖被追授国公爵,并敕建五祖祠祭祀。
陈兼之三子陈京,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进士,太常博士、集贤殿学士,官至给事中、秘书少监。陈京无子,以从子陈褒为嗣,褒至盐官令。褒生陈瓖,任临海令,后避难泉州仙游乡。瓖生五子,唯五子伯宣(824—890)有文史才,初游庐山隐居,后易地德化县甘泉乡甘水垅(后称义门铺)。唐僖宗乾符二年黄巢起义,乾符四年(877)六月,因柳彦璋袭陷江州(九江),大肆剽掠(见《资治通鉴》卷二五三),为避兵乱,伯宣举家迁德安,与陈旺后人“合族同处”。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始得旌表“义门陈氏”。由于伯宣为获旌义门有功,人称“义门获旌”之显祖,被视为义门代表人物,散见于史书。
自陈叔明于太建五年(573)封为宜都王,至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分庄辈延赏、延矩、彦成止,共传十五世,历时490年,谓“义门世系”。义门始分291庄,分迁于十六省、七十二州县,发展至今日,已是千百万义门人遍布天下。
(十)高安世系
陈延矩,宜都王陈叔明十五世孙,宋太宗端拱二年(989)进士,为泰州府判。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八月十五日寅时殁,寿64岁,义门分庄时已去世四十年,敕封知成郎,赐名冕。由子辈代分江西瑞州(时称筠州,今高安市大成镇赤土村)大田庄。生三子:倜、傥、偓,在义门分庄前,于景祐元年(1034)随叔父陈延赏(时延赏牧筠州)及延赏的四个儿子:值、俊、僖、杰等兄弟七人在筠州府任职而居筠州,为七大房。其后,倜居大田庄,傥居高安市椒房里六甲庄,偓长子继袭居陵和、次子继褒居湖上。七房人发展至今已有三万余人(不含外迁人数),分布于高安市24个乡镇,201个村庄。
陈延矩十世孙陈冕,迁居马岭凰山(今高安市独城乡三皇村)。生二子:斗南、斗北。斗南生四子:伸之、珏之、秉之、千之。千之生三子:仲衍、仲德、仲征。仲德迁居江西德安县樟浦。仲征迁居江西泰和县丛山村,生子鸿基。陈延矩至鸿基,共传十四代,谓“高安世系”。
(十一)东安世系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天下大乱。陈友谅拥军百万连克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数省。至正二十年(1360)在采石称帝,国号大汉,改元大义,立都江州(今九江)。至正二十三年(1363),与朱元璋争夺天下,发动鄱阳湖大战,兵败中流矢身亡。朱元璋为报复陈姓人,血洗义门陈氏故居,屠杀分迁江西各地的义门陈氏。陈鸿基为避难,携家隐居湖南永州府东邑宣上乡山底铺山复田(今湖南省东安县山口铺乡大夫村),创基立业,垂浴后昆,至有道、有仙、有龙、有虞、有贵等辈,共传十一代,谓“东安世系”。
(十二)钱塘世系
明、清改朝换代之际,四川累遭兵燹灾荒,满清捍然制造四川无人区。据清康熙二十四年乙丑(1685)人口资料载,四川人口不足50万(现在四川人口8700多万,还不含分出去的重庆人口),地广人稀,田园荒芜。地方官累具本申报:“任此抛荒,征赋无策。”清政府便采取强硬措施,强迫乃至捆绑湖广省(辖今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的民众填补四川,史称湖广填川。据合川县志载,先后填入合州境内垦荒定居的人,来自湖南、湖北等省。凡填川者,可随意插枝为界,号占肥沃的川地一大片,甚至整座山或一条沟的受水面积,且赋税轻微。新老移民攀乡谊,互友助,相融洽,使蜀境人口速增。清康熙至雍正年间,移民填川的潮涌达数十年惊世之举也。
有道、有仙、有龙、有虞、有贵兄弟五人,于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冬月中旬望日,奉旨由湖南东安原藉携家迁入四川省东道重庆府合州西里八甲(今重庆市合川区钱塘镇)大点山西南岭下保家楼(现为冯姓人居住地)插占垦荒定居。其后,有道插占蓼叶湾;有仙插占大屋场、千年房、桥边院;有龙插占新屋场、林家湾;有虞入赘冯姓;有贵插占水竹林、柏树山。自有道等辈1693年入川至栋字辈2009年止,共传十四代,历时316年,谓“钱塘世系”或“湖广填川世系”。
以上为陈姓繁衍迁徙史上的各阶段之大概轮廊,然不能尽言我中华陈姓五千年浩浩荡荡的繁衍发展史!
陈世涛撰于贵定
2009年腊月

十、姓氏
人类由原生动物在阳光、空气、水三大生命要素的自然环境下,经过若干亿万年繁衍进化而来。
人类进化到五万年前的“晚期智人”及后来一万五千年前的“钻燧取火,以化腥臊”的“燧人氏”时代,还没有姓氏一说。
姓,源于母系社会。大约距今七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后期,人们开始按照血缘关系组合成氏族,因其民聚生群居,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母权占优势。氏族起初便按照母系血缘关系组合成母系氏族部落,凡在一个氏族名下的全体成员,都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有着血缘亲族关系,其血缘关系在氏族部落之间彼此存在异同的区别。那时,人们认为每个氏族部落都与某种生物有着亲缘关系或跟某类无生命的物体有着特殊关系,便把这类生物或物体视为整个氏族部落的祖先,象征和庇护神,这就是所谓的“图腾”或“徽记”。各氏族部落在社会交往中,为表明身份,以氏族的图腾或徽记作标志,姓和民族便应运而生。
姓是民族的分支,是整个氏族部落的标志,起着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那时的先民已懂得同姓不可通婚,以避免近亲繁殖,保证氏族的人种健康兴旺。《说文解字》释:“姓,女人所生也。”所以,姓与女人有关,上古八大姓姜、姬、妫、姒、嬴、姞、姚、妘皆从“女”。直至今天,姓字依然由“女”和“生”两字组成,仍保留着母系制的遗痕。
氏,源于父系社会。大约在五千多年前的母系社会晚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提高,群婚制逐渐过渡为对偶式婚姻,一夫一妻或一夫多妻制的家庭逐渐形成,并以父系血缘关系组成父系氏族部落,父系制取代了母系制,便产生了父权,氏便应运而生。氏是从姓中衍生的分支,从属于姓,是较小的,派生的氏族或个人,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只有帝王贵族才能称氏。到夏以前的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时代,也就是说中华人知晓的最早有称谓的名号,被用作各部落的代称,这些代称都是最原始的“氏”。如黄帝有熊氏、舜帝有虞氏等。
夏商周三代,姓氏分而为二,女人称姓,男人称氏。姓用于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和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氏用于分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故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
至周代,姓氏作为人的族别需要,逐步成熟而增多,姓氏在创造演变过程中也多种多样。郑樵《通志•氏族略》归纳了三十二种,如以国为氏、以官为氏、以封地为氏、以职为氏、以谥号为氏、以字为氏、以物为氏等。姓氏即丰富多彩,也千变万化,如赐姓、改姓、冒他姓,不一而定,乃至分衍成众多纷繁的姓氏。据《中国全史•礼制史•中国古代的姓和氏》介绍:周代的姓和氏,有一套相当严密的制度,它是当时盛行的封建宗法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人一生下来,姓是早就确定好了的。但氏只有贵族才有,因为氏是辨别贵贱而为贵族独有的标志。在以男子为中心的周代,男子作氏的主体和当然代表,只称氏而不称姓,至于女子则称姓。
陈氏受氏,始于周初,周武王封舜帝之后裔陈胡公妫满于宛丘(今河南淮阳),侯爵,国号陈。陈胡公在受封陈国之前,姓妫名满,却没有氏。在受封侯爵,成为陈国国君后,已是新贵族,周武王当然以封国赐氏。至此,陈胡公及其后人中的男子,只称陈氏而不再称妫姓,女子则继续保留妫姓。
周代诸侯的子孙在称谓上也有一套规定: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以其祖父的字为氏。按照嫡长子继承制,陈国历代国君俱称陈氏,各代国君的公子、公孙也称陈氏。只有公孙之子才以其祖父的字为氏,因此,从陈氏中分出来有许多分支,至后来衍生七十余氏,如胡氏、袁氏、满氏等。
至宋代,《百家姓》收录单姓408姓、复姓30姓,共计438姓。据国家统计局于1982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全国有12亿人口(现已有14亿),56个民族,3000多个姓氏,占汉族人口1%以上的大姓共19个,陈氏居第五位(占6.8%),排在李、王、张、刘之后。
秦代以后,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因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得姓与氏的关系及其使用变得没有章法,逐步出现了姓氏统一的局面。即或称姓、或称氏、或兼称姓氏。如某姓李,可称其是李氏,也可称其为李姓。兼称姓氏的如《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谓秦始皇:“名政,姓赵氏。”从此,无论男女都将姓作为一种传承的符号。而且姓也不再作为女人的单独姓称,反而转变为专指以父系(男性)血统传承的文字符号。随着社会的演变,姓具有独特的传承性而保留至今,它不仅表示对人的自身记录,而且还是绝对来自父系血统的传承标志,并将永久地继续传承下去。而氏却丧失了最原始的含义和作用,而且也不再是姓的分支,最多只不过是一个带有附加色彩的从属而存在。但在现代的家谱谱名上仍然保留了古代“氏”含义的影子,如《陈氏宗谱》,这里的“陈”表示这个家族的姓,而“氏”则表示父系(男性)相传承的下衍世系。


陈世涛于1998年12月撰于贵州贵定
十一、陈氏分支旁族概况
陈氏历经三千多年的沧海桑田与风云变幻,其分支近七十姓之多,其中除田、胡、王、陆、孔、袁、夏、司徒、车、宗、庆、仪、法、孙、穰、原、满、敬氏等仍是中华民族的大姓及常见姓外,其他姓氏已不见于现代,它们中有的复姓改成了单姓,有的则已失传湮没了。
胡氏——《元和姓纂》:舜帝之后,妫满封陈,谥号“胡”,史称陈胡公或胡公满,子孙以谥为氏。胡氏至今已繁衍为中国十九大姓之一的家族。胡氏人才辈出,当今有中国共产党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
满氏——陈胡公妫满之后,以字为氏。
田氏——陈胡公十世孙陈完,字敬仲,因避祸奔齐改陈为田氏,侍齐为工正,成为田氏之始祖,其后世纂齐称王。田氏至今已繁衍为中国十九大姓之一的家族。
敬氏——陈完,字敬仲,其后世一支以字为氏。敬氏至今尚存,如贵州人敬怀四,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
靖氏——《元和姓纂》:靖为齐田氏之族,单靖公之后,以谥为氏。
庆氏——《古今姓氏辩证》:庆,出自姜姓。又妫姓,陈桓公五世孙亦为庆氏。
胡非氏——《元和姓纂》:陈胡公后有公子非,后子孙为胡非氏(复姓),战国有胡非子,著书。
胡母氏——《广韵》:胡母,汉复姓。齐宣王母弟封于母乡,远本陈胡公之后,近取母邑,为胡母氏。汉景帝时博士胡母子都,居齐,治《公羊》、《春秋》。
袁氏、爰氏、辕氏、榱氏——《古今姓氏辩证》:袁,出自妫姓,陈胡公满后裔陈诸,字伯爰。伯爰之孙陈涛涂参加齐桓公盟会,被赐邑阳夏,其后人分别以袁、爰、辕、榱为氏。袁氏在当今的中国有众多人口,为中国十九大姓之一,且人才辈出,北洋军阀时代的袁世凯还做过八十一天皇帝。
夏氏、子西氏、子夏氏、少西氏——《姓谱》:夏后氏后,周封夏后于杞,其不得封者,以夏为氏。又出自妫姓,陈宣公庶子陈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祖字为氏。其他三孙分别以子西、子夏、少西为氏。
鍼氏(针氏)——《元和姓纂》:鍼,出自妫姓,陈僖公之子鍼子,以食邑为氏。明代山东济宁仍有鍼姓,如鍼惠,明隆庆四年举人。
宗氏——《元和姓纂》:陈宣公六世孙以宗为氏。
盎氏——出自爰盎之后,有谓以器为氏。
颛孙氏——《风俗通》:陈颛孙仕于鲁,后代以颛孙为氏。
原氏、原仲氏——陈大夫原仲之后,以原仲为氏。原氏则为原仲氏之简称姓。
舀(音尤,又音余)氏——《路史》:为舜后,出自陈公族。
仪氏——《潜夫论•志氏姓》:出自陈公族,仪氏至今尚存,明初礼部侍郎仪智,山东高密人。
来氏——《潜夫论•志氏姓》:出自陈公族。
子仲氏——《风俗通》:陈宣公子陈子仲之后。
子宋氏——《元和姓纂》:陈宣公子公子楚,其后为子宋氏。
偃师氏——陈哀公的太子偃师,其后以祖字为氏。
司城氏——陈哀公子邾胜之后为司城氏。
司徒氏——《通志•氏族略》:陈成公子陈招(公子招),任陈国司徒,其后世以司徒为氏。司徒氏的后裔至今已遍布海内外。今广东开平、恩平、台山、阳江一带的司徒姓家族最多,聚族而居的约二万人。且名人辈出,如著名演员司徒慧珠,作曲家司徒汉,爱国华侨领袖司徒美堂等。
恩氏——《通志•氏族略》:陈大夫成仲不恩之后。
公良氏——《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公良氏,陈人。出自陈之支族。
斗门氏——《元和姓纂》:陈斗父之后。《广韵》:盖斗门为陈国国都宛丘城门,为陈国公族之居于斗门者,后为氏。
尝氏——《风俗通》:陈完之后,战国时齐国贵族田文,又称孟尝君,其后代一支以尝为氏。
孔氏——《世本》:孔氏,出自陈公族,有公孙宁称孔宁,其后有孔奂。
子石氏、子占氏、子舆氏——《世本》:陈威子生子石难,自别为子石氏,其后亦有分支为子舆氏。陈威子又作陈桓子,因避周太祖郭威讳,改威为桓。子占氏则为陈桓子另一个儿子占子之后。
子沮氏——《世本》:陈烈子生子沮与,其后为子沮氏。
子献氏——《元和姓纂》:陈桓子孙子献之后。
子鞅氏、子穆氏、子枋氏、子尚氏、子芒氏、子禽氏、子寤氏、廪邱氏——《元和姓纂》:上述八姓为陈僖公八个儿子后人所承的父姓。
赐氏——《广韵》:齐大夫简子赐之后。
於陵氏——《齐世家》:解爵灌园于於陵,子孙氏焉。
五王氏——《风俗通》:齐有威、宣、闵、襄、建五王,其子孙因以为氏。
法氏——《元和姓纂》:法氏,本妫姓,田氏之裔,齐襄王法章支孙,以名为氏。法氏后人今仍散居全国各地。
王氏——《隶释•冀州剌史王氏碑》:王氏,有虞之胄,封陈兴齐,遂为王氏,意为王室之后。齐王建之次子田桓之后为王氏,又田建之长子田升,升生安,自立为济北王,其后也为王氏,即汉代新朝皇帝王莽之始祖。王氏除有陈氏分支外,另有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姬姓毕公高之后,姬姓魏信陵君之后,子姓比干之后,还有乌丸等族之后也为王氏,可见王氏成因之复杂。王氏为中华民族十大姓之二,人口近亿。
仇子氏——《世本》:陈威公昭子来将孙卑,为仇子氏。
威王氏——《风俗通》:出自齐威王之后。
穰氏——《广韵》:齐将穰苴之后。穰氏今尚存,如原湖南人大副主任穰明德。
陆氏——《元和姓纂》:陆氏,齐宣王田氏之后。宣王封少子通于平原陆乡,因以为氏。陆氏在中华民族中也是比较大的姓氏。
孙氏——《元和姓纂》:孙氏,安乐郡,孙武之后。《古今姓氏辩证》:孙氏,又有出自妫姓,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无宇,生二子:田常、田书。书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其子孙武,字长卿,亦称孙子、孙武子,是古代的大军事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千古名言,出自他著的《孙子兵法》一书。孙氏子孙名人甚多,古有三国时割据江东的吴国皇帝孙权,近代有民国大总统孙中山。
车氏——《广韵》:车氏,本舜后,陈敬仲奔齐,为田氏。至汉丞相田千秋,以年老得乘小车出入省中,时人谓之车丞相,子孙因以为氏,汉末避地于鲁。《世本》有齐临淄大夫遽氏,又有车成氏。亦虏复姓,北魏献帝命疏属车焜氏后改为车氏,其郡望为河南郡。
第一氏、第二氏、第三氏、第四氏、第五氏、第六氏、第七氏、第八氏——《风俗通》:汉高祖徙齐诸田,而有第一至第八氏,此八姓为齐田氏之后。
第氏——齐诸田之后,自第一至第八,后改为第氏。
综上所述,陈氏的七十大分支主要是从春秋时的陈国与田氏齐国中分出的。当时因国破家亡避难而改姓,是历史上常见的事,但也有因某些原因,由他姓改为陈氏的。
曹姓改为陈姓:唐朝末年,曹宪来,娶陈氏,生四子,都随母姓陈。其后裔陈文龙,仕宋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浙江海宁望族之一。
高姓改为陈姓:西晋末年,陈元达曾在匈奴人刘聪建立的汉国任职,他原姓高,因生辰八字克父,便将高姓改为陈姓。南北朝时,北齐清河王高岳后裔,几经沧桑,没落为百姓,贫居海宁,传至十四世高梁时,已是元朝,因贫困入赘陈家,改姓陈。
白姓改为陈姓:隋朝将军陈永贵,原姓白,是陇右(今甘肃陇山、文盘山以西至黄河以东一带)的胡人,颇得隋文帝杨坚宠信,官至柱国,封北陈郡公。便弃白姓,以封号之“陈”为一族之姓。
蒙古人改为陈姓:明朱元璋,为使其降明的蒙古贵族归服统治,便赐予蒙古人汉姓:“恰恰”赐名为陈守忠、“哈哈”赐名为陈元。
少数民族改称汉姓,表明他们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的熏陶,也表明中华民族中各个民族已经融合。如女真、蒙古、满、哈尼、侗、土家、布依、瑶、京、苗等民族中也有陈姓。

十二、倡议书
义门陈氏大夫堂全体宗亲:您们好!
首先敬祝您们事业兴旺、吉祥如意!
千山万水难阻寻根之情,沧海桑田永续问祖之意。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发祥地——钱塘大点山义门陈氏大夫堂;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根脉图——《义门陈氏宗谱》;我们有四位湖广填川始祖——有道公、有仙公、有龙公、有贵公。
一个宗族的存在,取决于宗祠(祠堂)的存在和族人的宗谱修撰延续。宗祠代表了列祖列宗所在,其后由于子孙的血缘关系,形成了族亲的认同意识,因而也就产生了共同的“根”之所出的归属感。所以,宗祠是族人的精神圣地。而宗谱就是在有共同血缘关系下汇集的文字档案,是宗族的史书,互相承认了彼此的族亲关系。在宗祠和宗谱这两个支柱下,族人才是“如木有根”。因此,宗谱是宗族“根”的依据,宗祠是宗族“基”的象征。概而言之,宗谱和宗祠是族人的“根基”。
祭祖,是后辈人对先祖养育之恩念念不忘的虔诚膜拜,是高尚的人伦道德行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伦之道,以孝为本,由孝敬父母上溯到孝敬父母的父母,直达远古的历代祖宗。
现已由宗亲中的俊秀陈德发捐资购买原胜利村大会堂一栋,改建为义门陈氏大夫堂。但需维修和修建通往大夫堂的公路。陈德宪捐资重塑先祖陈崇公大夫神像金身,供族人瞻仰祭祀,以承先祖孝义之风。陈世斌捐资一万元给宗亲会发展公益事业。陈林捐资改建家乡公路,为族人造福。涵盖4700年前的陈氏血缘始祖黄帝至今(2009年)的栋字辈,共153代人的《义门陈氏宗谱》,已由陈世涛历经十六年编纂完稿,待资出版。
湖广填川始祖有道公坟葬原大夫祠故址(贾家湾岩嘴)、有仙公坟葬大屋场宅后祖坟、有龙公坟葬老园(新屋场至柏树山之间的公路边水塘后坎),有贵公坟葬水竹林宅后,他们的墓地“杂草丛生难找,荆棘遍地难进,残碑断垣难辩,”何忍何痛!极待建墓立碑。
编谱建祠、祭祀先祖、扶贫济困和发展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义门陈氏大夫堂宗亲联谊会呼吁全体族人形成共识:树高千丈树有根,水流万里水有源,不管拥有多少财富,不管如何位高权重,也不管是否微不足道,我们都是同一先祖荫庇之下的义门后裔,我们肩上都有不容推却的责任。宗谱出版、宗祠维修、湖广填川始祖陵墓的修建,均迫在眉睫。在此坦诚相告:责任靠族众,资金共捐赠,以陈德发、陈德宪、陈世斌、陈林等宗亲为楷模,各尽一份心,各出一份力,无愧于先祖,福泽于后人。
宗亲会将有组织、有计划地逐项施行,严格管理,账目公开。将捐赠资金合理用于修祠、续谱、建墓、立碑、祭祀、助困和奖励族中考入清华及北大的优秀学生等族众公益事业。并将捐资人登记造册,以资表彰。

义门陈氏大夫堂宗亲联谊会
2009年重阳节

十三、字派诗
字派,亦称字辈、班辈,是记载族人世系人名的排行用语,以别尊卑、序昭穆。老字派五十字,是先祖陈庆公约于公元1400年前,在湖南省东安县山口铺乡大夫祠所拟定,令子孙循字取名,其字派排行如下:
富贵荣文用,天有尚永仲;
仁义礼智信,世德作朝栋;
和顺集瑞祥,达孝一廷奉;
春光任绵长,联科昭恩贡;
舜泽广远新,典章万代颂。
编者按:老字派自陈庆公之后,迄今已繁衍至“栋”字辈,传20代人,历时600年。为使陈氏裔孙的字派绵延不紊,在老字派五十字之后,陈世涛再拟定五十字依次衔续,成为一百字派,意为百代流芳。其新字派排行如下:
淮阳开宏业,颍川美名扬;
南国继正统,金陵振家邦;
九江千秋盛,高安育贤良;
吉泰衍宗派,湘东庆流芳;
英豪兴中华,才俊发钱塘。
编者按:新字派五十字,概括了陈氏受姓始祖陈胡公封国于淮阳,历代先祖历经三千多年的演变、迁徙、繁衍和发展的简史。
注释:淮阳:周代陈国都城,陈氏受姓发源之地。颍川:陈氏郡望、发祥之地。南国:先祖陈霸先所建立的南朝陈国。金陵:古称建康,即今南京,是南朝陈国的首都。九江:古称江州,是义门陈氏故居。高安:古称瑞州,亦称筠州,是义门分庄之地。吉泰:即江西吉安府泰和县,是先祖迁居地。湘东:湖南简称湘,指湖南东安县,是先祖迁居地。钱塘:今族人集居繁衍之地。

十四、义门陈氏大夫堂宗亲联谊会决议
义门陈氏大夫堂宗亲联谊会于2010年2月20日(正月初七)上午,在钱塘镇街上陈德发家召开各房族代表参加的扩大会议,大会由陈荣主持,经讨论研究,作出如下决议:
一、通过陈世涛起草的《倡议书》。
二、通过陈世涛拟定的“新字派五十字”。
三、通过陈世涛编纂的《义门陈氏宗谱》。
四、为使《义门陈氏宗谱》尽早出版,成立《义门陈氏宗谱》编纂委员会,负责筹集资金、审稿、设计、编排、出版、发行等工作。有关出版所产生的费用,先由陈世涛垫支,发放时收取工本费结算。
五、《义门陈氏宗谱》记述了自远古的黄帝、舜帝至今“栋”字辈153代人的根脉传承历史,具有族群文化信息和个人信息的双重保密性。严禁流于外姓,严禁对外出售、赠与、转借、出租、复印或遗失,只在本族内进行严格登记发放,必须妥善珍藏。
六、拟定堂号。堂号是由郡望的发展、演变、分化而来,是继姓氏符号之后的又一重要氏族标志,而庄严地出现在宗祠和宗谱里。陈氏以国为氏,发源于河南淮阳,发祥于河南颍川,在汉代是颍川地区最大的望族,当时以“颍川”为堂号,“颍川堂”成为陈氏的总堂号。后因先祖陈实与子孙访荀淑于西湖,感德星聚奎,汉灵帝敕建德星亭,后世又分别以“德星、德聚、聚星”为堂号,江州义门陈氏曾修建“德星楼”。义门分庄后,各庄又以“义门、重义、怀义”为堂号。我族本是江州义门分庄至江西高安市的支派,后来先祖先后迁徙湖南东安及重庆钱塘,东安和钱塘两地又都以“大夫”为堂号。若继续以“大夫祠”而名,恐误为其他陈氏之后裔,以致本源混淆。今由陈世涛提议,并经与会代表讨论决定,将我等一宗定名为“义门陈氏大夫堂”,既保留了历史名称,又别于其他宗派,收到“昭穆既明,本源自辨”之效。
七、清明节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949年共和国成立后,因故被中断五十多年。改革开放后,我族于2004年闰二月自发恢复清明会祭祖活动,至今已六年。经会议决定,将“清明会”更名为“义门陈氏大夫堂宗亲联谊会”,简称“宗亲会”。选举德高望重、德才兼备、求真务实、有组织能力、热心族众公益事业的宗亲担任会长,不限任期,不论字辈高低。如因年老乞替或不称职者,仍由族众择人代替。
八、经与会代表推荐选举,本届宗亲会领导集体由陈世富、陈世亮、陈世厚、陈世华、陈双明、陈德富、陈德发、陈荣、陈朝镜等九人组成,后经九人中的八人推举,由陈荣任会长,陈世斌、陈德宪任名誉会长,并由宗亲会聘请陈世涛、陈林、陈清林、陈志毅为顾问。

十五、《义门陈氏宗谱》编纂委员会名单
编 者 陈世涛
总 顾 问 陈世斌
顾 问 陈 林、陈世富、陈世亮、陈清林、陈德发、
陈德宪、陈志毅
主 任 陈 荣
副 主 任 陈德林、陈德富、陈朝镜
秘 书 长 张光蓉
委 员 陈世厚、陈世华、陈世虎、陈双明、陈德孝、
陈德明、陈 骥、陈浩林、陈作福、陈作禹、
陈家林、陈修己、陈作联、陈作丰、陈作海、
陈德厚
责任编辑 陈世涛、陈 荣
校 对 陈世涛、陈德林
电脑初排 卢金红
封面设计 陈 骥、陈浩林
十六、编者简介
陈世涛,有龙公第十世孙,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岁(1947)腊月十六日申时生于新屋场上院。1955年启蒙于大夫祠,1966年毕业于钱塘初级中学,曾任学生会学习部长。因品学皆优,又爱好音乐,被保送四川音乐学院,因“文革”动乱未曾入学,充当“红卫兵”头目参加“文革”运动。后回乡务农,拜大屋场名医陈绍先为师,业余研究中医。1969年参加修建襄渝铁路(达县段),先后担任医务工作和文工团团长,1973年铁路完工返乡务农。1975年正月十六日离乡赴黔,先后任贵州惠水县江龙小学和贵定县摆哈中学教师。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考取医师资格,担任摆哈卫生院院长。1985年调贵定文化局工作,定居贵定县城。
平生经历坎坷,生不逢时,酷爱古典文学和历史,业余研究姓氏文化。1993年正月初六返乡探亲,在新屋场陈作友家获得一本《生庚簿》,其中载有陈氏部份世系简况,遂立志编纂《义门陈氏宗谱》,后历经十六年,踏遍半个中国考察收集资料,终将宗谱完稿,为族众寻根问祖作出了应尽的义务。

十七、编委一览
陈世斌,总顾问,名誉会长,有龙公第十世孙,1956年(丙申)腊月十八日酉时生于新屋场下院。1973年毕业于钱塘初级中学,因家贫而辍学。1974年9月,为求生存离乡赴黔,在贵州惠水县宁旺乡畜牧场作工。他虽生在贫困逆境之中,却不靠天、不怨人、不等待、不失勤奋苦读之志,穷则思变,磨难励人,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生奋力拼搏,自强不息,犹如地丁花种子随风飘播,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繁昌无限。1978年邓小平执政,拔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被“文革”动乱中断十二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竟以初中文化考入贵州大学,靠勤工俭学读完大学,后获大学本科文凭、工程师、高级酿造师职称。历任贵州惠水县畜牧局良种站站长、畜牧局牧工商公司经理、国营惠水县酒厂厂长、惠水县政府外事办主任、乡政企业局副局长、党委书记、县长等职,曾多次代表政府组团出省、出国考查,政绩显著,民有口碑。他居官不傲,平易近人,有家族观念,热心族众公益事业,2009年正月初八参加宗亲会祭祖活动,并向宗亲会捐资壹万元,是族众公认的楷模。
陈 林,谱名德林,宗亲会顾问,有贵公第十一世孙,1953年10月24日生于金钱屋基(新屋场至柏树山之间公路边,现为侯姓居住)。青年时应征入伍,为山西某集团军司令部干部,后获研究生文凭,现在重庆市建委工作。德才兼备,乐于助人,热心族众公益事业,捐资改建家乡公路,为村民造福。
陈 荣,谱名德荣,宗亲会会长,编委会主任,有贵公第十一世孙,1956年(丙申)正月初二日生于金钱屋基。自幼聪明,勤奋苦读,品学皆优,在校入党,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皆为学生中之领袖。从1976年至今在钱塘中学任教,有高深的文学功底,曾在教育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数篇,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和赞扬,其间曾任教育管理干部。他德才兼备,职教一身,从教有道,以自己的优良品德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有真情心、乐于助人,因之桃李满天下,才俊遍乾坤,其中陈清林、陈作福、陈修己、陈作联等学生,出生社会后在各条战线上为振兴中华作出了显著贡献,成为当今社会的成功人士,亦为族中之精英。
陈德林,编委会副主任,有仙公第十一世孙,1945年11月12日生于福寿大峨村。平生酷爱医学,自幼拜福寿名医陈瑞生为师,1975年毕业于四川沪州医学院,善长中西医两法,准确诊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特别对皮肤病、男女性病的诊治有独到之处。副主任医师,历任合川官渡中心医院、云门中心医院、永川职业病医院副院长、副书记、住院部主任、医务科长、院长兼书记等职,正处级,2001年于合川中医院退休。
张光蓉,编委会秘书长,陈德林之妻,1956年5月26日生,合川内口乡龙骨寺人,大学文化,公务员,副处级。关心陈氏族众公益事业,积极支持《义门陈氏宗谱》的出版工作。
陈德富,编委会副主任,宗亲会副会长,有贵公第十一世孙,1940年2月24日生于会龙垭口村青棡塘,初中文化。从1957年至1999年,历任社、村、乡的会计,其间曾任会龙乡农经站会计、农村合作基金会会计兼会龙乡总会计。
陈朝镜,编委会副主任,1966年9月6日生,会龙枣峰村夏家湾人,现任枣峰村支部书记。
陈世富,编委会顾问,清明会会长,有龙公第十世孙,九家村林家湾坎上人,从事教育工作。尊祖睦族,有家族观念,热心族众公益事业。
陈世亮,编委会顾问,宗亲会顾问,有龙公第十世孙,民国三十五年丙戌岁(1946年)腊月二十四日亥时生于小屋基。1955年启蒙于大夫祠小学,1960年遇大饥荒而辍学。虽然只有小学文化,却自强不息,自学成才,业余研究中草医济世于民,远近闻名。热心族众公益事业,为支持陈世涛编纂《义门陈氏宗谱》,于1993年走村串寨收集近代人丁资料,不辞辛劳,不计报酬,作出较大贡献。
陈清林,谱名世林,编委会顾问,宗亲会顾问,有贵公第十世孙,柏树山人。有胆识、有闯劲、富于拼搏精神。现为广东某民营建筑公司老总,经营有方,发家致富,是当今社会成功人士。
陈德发,编委会顾问,宗亲会副会长,有贵公第十一世孙,生于柏树山,长于黄泥村,现住钱塘镇街上。经商有道,因之发家致富。承先祖孝义之风,尊祖睦族,于2006年捐资购买原胜利村办公房一栋,改建为义门陈氏大夫祠堂,深受族众拥戴。
陈德宪,编委会顾问,宗亲会名誉会长,有龙公第十一世孙,1966年11月15日生于黄泥村五队。有家族观念,自己富不忘族众,于2008年捐资万余元重塑先祖陈崇大夫神像金身,供后世祭祀瞻仰,以承先祖孝义之风。
陈志毅,编委会顾问,宗亲会顾问,有贵公第十一世孙,1955年8月5日生于广贤大桥村。现为沈阳空军某团干部,驻重庆兵工厂空军代表。
陈世厚,编委会委员,宗亲会副会长,有龙公第十世孙,1943年生于新屋场下院,1958年迁居黄泥村谢家院。为人忠厚,办事认真,热心家族公益事业,每逢族众集会,不顾年高体弱,主动承担具体事务,深受族众称赞。
陈世华,编委会委员,宗亲会副会长,有贵公第十世孙,会龙青棡塘人,现住合川城。有家族观念,为编纂《义门陈氏宗谱》主动提供相关资料。
陈世虎,字晓林,编委会委员,有龙公第十世孙,钱塘学堂村人,现住泥溪街上。有胆识,尊祖睦族,平易近人。
陈世建,字双明,编委会委员,有龙公第十世孙,1949年己丑岁六月二十二日己时生于小屋基。自学成才,能写会算,曾在钱塘镇计生办工作,热心族众公益事业。
陈德孝,编委会委员,有贵公第十一世孙,九家村王家湾人,现任九家村村长。
陈德明,编委会委员,有龙公第十一世孙,九家村张家湾人,九家小学教师。支持编纂《义门陈氏宗谱》,提供人丁资料。
陈 骥,德字辈,编委会委员,有龙公第十一世孙,陈世涛长子,1974年(甲寅)冬月二十九日亥时生于新屋场下院。大学文化,高级工程师,曾任贵州独山县水场乡副乡长,现在黔南州城建局工作,干部,负责建筑质量监督工作。
陈浩林,谱名德佳,编委会委员,有龙公第十一世孙,陈世斌之子,1983年(癸亥)二月初九日午时生于贵州惠水县城。毕业于北京中央民族大学,获博士学位,后留学于澳大利亚。
陈德厚,编委会委员,有贵公第十一世孙,1941年7月24日生于广贤大桥村,现住钱塘镇街上。合川农业局退休干部,曾任农经站会计多年。
陈作福,编委会委员,有道公第十二世孙,1966年5月25日生于胜利村犁鸳房。曾在部队两次进军事院校深造,现是天津某装甲兵师部干部,解放军报记者。
陈作禹,编委会委员,有道公第十二世孙,1959年2月14日生于胜利村桥边院,曾任西藏军区某团政委。
陈家林,编委会委员,有仙公第十一世孙,钱塘镇街上人,大学文化,现在重庆市高检院工作,干部。
陈修己,编委会委员,有仙公第十二世孙,胜利村千年房人,大学文化,沟通能力强,现任云门教育管理中心主任。
陈作联,编委会委员,有公龙第十二世孙,九家村张家湾人。毕业于中国化工大学,现在广东某化工集团工作。
陈作丰,编委会委员,有仙公第十二世孙,胜利村大屋场人。曾任胜利村会计、村长。
陈作海,编委会委员,有道公第十二世孙,胜利村桥边院人,现住麻柳湾,曾任胜利村村长。
卢金红,陈骥之妻,贵州福泉市人,现在黔南州城建局工作,负责《义门陈氏宗谱》电脑初排工作。

十八、陈氏徽记探源
据《中华姓氏通书•陈姓》说:“陈字左边为旌旗之状,右边为战车车轮,上载戈矛,下面则是土的会意,其含义是以战车排列于国土边界保卫土地。”仔细琢磨这个陈字,昔时金戈铁马、旌旗猎猎的古战场,刀枪撞击,车轮滚滚之声似乎就在我们耳旁。据史籍载,高轮车是黄帝发明的,所以,黄帝又称轩辕氏。那时,黄帝和他的支裔过着游牧生活,高轮车则是他们往返迁徙、抵御敌人,与敌人作战,防止野兽偷袭的重要工具。而擅长制造高轮车的,则是黄帝民族一个重要分支部落——陈丰氏。因此,《中华姓氏通书•陈姓》说:“陈”这个徽记是陈丰氏给留下的,古老的陈丰氏是第一个以“陈”为姓的民族,但他不是后世陈姓人的血缘祖先。
据《路史•国名纪己》载:“陈丰,一作锋,帮也。”可见“丰”与“锋”相同。陈丰氏部落与黄帝部落通婚,结成血缘系统,为炎黄氏族部落联盟打下了强大基础。
黄帝姓姬,以其初居地姬水而得姓,姬水在陕西岐山,今歧山西面还有陈仓山,山下有陈坂,陈坂则是陈丰氏部落的初居地,由于黄帝氏族和陈丰氏部落同居一地,因而联姻。后来,陈丰氏部落随黄帝族东迁中原,由游牧转向农耕,定居宛丘(今河南淮阳县境),故称宛丘为陈地。从此,陈丰氏给中华民族第五位的宠大家族创下了特定徽记——陈。一千多年后,周武王灭商,封舜帝之裔妫满(即陈胡公)于陈丰氏部落定居地宛丘,妫满的子女从此姓陈。而陈丰氏部落除一部分融入黄帝氏族外,多半在灾荒战乱中逐渐消失。
十九、陈氏图腾
图腾,是古代氏族的族徽。陈氏是以封国为姓氏,“陈”本来是太昊氏、炎帝、黄帝及其后裔的天文中心。陈氏图腾由“东”和“太阳升降的阶梯”组成。东为日在木中,木又叫扶木或建木。扶木即扶桑,它和建木一样都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树木,用来观测太阳的高度,以此来制定历法等。树立扶桑和建木的地方为“陈”,古代有陈仓、陈留、陈地等,它们都是天文观测中心,也都是当时的首都或京城。

二十、陈氏历史大事记略
(一)周代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封舜帝34世裔孙妫满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国号陈,侯爵,谥号胡公,史称陈胡公,成为陈氏受姓之始祖。其后传20世,26君,历时568年,于公元前478年被楚惠王所灭,陈闵公被杀,闵公太子陈剑隐居阳武(今河南原阳县)户牖乡为民。
2、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宫廷内乱,陈胡公十一世孙陈完惧祸奔齐,改陈为田,成为田氏之始祖。其后世均为齐国卿相大夫,独揽齐国政权,至九世孙田和纂齐称王,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传至齐王田建,于公元前221年被秦始皇所灭,共传8君,历时168年。
(二)汉代
1、公元前231年至公元前162年,陈胡公三十世孙陈平,以六出奇计佐汉高祖刘邦灭秦破楚定天下,封曲逆侯,历任惠帝、吕后、文帝三朝丞相。
2、陈胡公三十五世孙陈考,侍汉宣帝为御史大夫,汉元帝时,遭丞相石显所忌,弃官隐居山阳(今山东滋阳县)瑕丘庄。
3、陈胡公四十世孙陈珍,仕汉为司隶校尉,迁居颍川(今河南长葛市老城东古桥乡陈故村),于东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卒。
4、陈胡公四十三世孙陈实,仕汉为太丘长,曾携子孙访荀淑于西湖,太史官入朝上奏:“臣夜观天象,有德星聚会,五百里内必有贤人相会,汉灵帝派人查实是陈实祖孙会友西湖所致”,遂在西湖敕建“德星亭”,亭内悬挂“德星聚会”匾,其后世遂以“德星堂、聚星堂”为堂号。
(三)晋代
1、陈胡公四十八世孙陈珍,仕晋为左卫将军。晋怀帝永嘉元年(307)以后,战乱频繁,胡人刘渊、石勤势力兴起,先后攻陷新蔡、洛阳,晋军无力抵抗,一败涂地。陈珍也败退江东,于晋愍帝建兴元年(313)渡江,迁居曲阿(今江苏丹阳)新丰湖。
2、陈胡公四十九世孙陈达,仕晋为丞相掾、太子洗马。晋元帝建武元年(317),晋室南迁(东晋始),出任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令,定居长城下若里,曾预言:“此地山川秀丽,当有王者兴,二百年后我子孙必钟斯运矣。”二百年后果有应验,陈达的十世孙陈霸先禅梁称帝,数十人封王。
(四)陈代
1、陈胡公六十世孙陈霸先,仕梁,初为高要太守、振远将军。辅佐梁敬帝,为相国,进爵陈王。绍泰三年(557),梁敬帝禅位于霸先,即帝位于建康(今南京),立国号陈,使陈姓人一跃而为帝王家。
2、永定三年已卯岁(559)六月丙午日,陈霸先病逝于璇玑殿,葬于万安陵(在今江苏江宁县石马冲)。庙号高祖,谥号武帝,史称陈武帝。霸先侄子、陈谈先长子陈蒨继位,庙号世祖,谥号文帝,史称陈文帝。
3、天嘉七年(566)四月癸酉日,陈文帝病逝于有觉殿,葬于永宁陵(在今江苏江宁县栖霞山苍南狮子冲)。其子陈伯宗继位,史称废帝。
4、光大二年(568)十一月甲寅日,章太后颁诏降废帝为临海王,奉陈谈先次子、陈文帝弟陈顼继位,庙号高宗,谥号孝宣帝,史称陈宣帝。
5、太建十四年(582)正月甲寅日,陈宣帝病逝,葬于显宁陵(在今江苏江宁县牛头山)。其长子陈叔宝继位,史称陈后主。
6、祯明三年(589)正月,北朝隋文帝杨坚,命其子晋王杨广统53万大军伐陈,陈国无力抵抗,陈亡。陈后主及陈氏宗室文武百官俱被掳于长安,各给田业以处之。
7、隋大业二年(606),隋炀帝杨广纳陈后主第六女陈婤为贵人,绝爱幸,遂召陈氏子弟尽还京师,随才叙用,俱为守宰,遍于天下。其中,陈宣帝第六子,宜都王陈叔明入隋为鸿胪少卿。
(五)唐代
1、宜都王陈叔明五世孙陈兼,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举进士及第,历任浔阳(今江西九江市)县令、右补阙、翰林院大学士、秘书少监。其弟陈旺,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夏四月丙寅日,占籍于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今江西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建庄,成为义门开基之祖。
2、陈兼六世孙陈阔,字伯宣,有文史之才,隐居庐山,注释司马迁《史记》、编撰《贞元御府群书新录》,闻名朝野,拜著作佐郎,尊为陈仙真君。后迁德化县白鹤乡齐集里(儒教里)艾草坪(今九江县狮子乡牌楼村)。乾符四年(877),黄巢起义,柳彦璋攻陷江州(今九江市),为避战乱,举家迁往德安义门陈村,与陈旺的后人“异流同源,合族同处,共创义门”。
3、中和四年甲辰岁(884),唐僖宗御笔亲题“义门陈氏”御匾旌之,伯宣公居首功,被尊为义门陈氏光耀祖。
4、大顺元年(890),伯宣公卒。同年,伯宣子陈崇,立《义门陈氏家法》垂示子孙,创一国之先例,至此家益昌,族益盛。陈崇于咸通三年(862)举进士第,敕授右散骑常侍、侍御使;中和二年(882)迁任御史大夫兼江州长史;大顺元年,拜为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
5、大顺二年(891),因来访日增,在义峰山下建德安廨宇,以奉公门。在镇场山下,建接官亭,以应来访。
6、景福元年(892),陈观为枢密使,陈觉为兵部尚书。
7、乾宁元年(894),陈勋、陈密同登进士第,勋为登仕郎,出为蒲圻令,密知舞阳县事。
8、天祐元年(904),赐陈衮诰敕一道,迁任江州司户参军。
(六)五代十国
1、后梁开平元年(907),建大祠堂一所(即东皋祠),立于义门东岸。同年,迁伯宣墓至东佳书院,并在太平宫建“陈仙真君祠”,以奉追祭。
2、开平二年(908),陈谦为管驿使,陈缪为节度总管。
3、开平三年(909),追认功勋,拜陈荣先为骁骑大将军。
4、开平四年(910),掘井二十一口,以供一家饮用。同年,陈昉拜奉礼郎。
5、乾化元年(911)腊月岁除日,买黄忠辅田,长三千八百步,是夜,诸房产男三十七人,其后俱登进士。故名其田曰:“公婆丘”。
6、乾化二年(912),陈绍、陈琛同登进士第,赐同三傅出身,拜绍为尚书主客郎中,琛为太学博士、右正言、吏部尚书。
7、贞明元年(915),陈泳进士及第,出为彭城令。同年,陈环为教练使。
8、龙德元年(921),吴主杨溥举茂才,陈岳赴试,举进士第一,授秘书省正字、校书郎。
9、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陈岳初成《唐书》十卷,拜著作郎。第二年,著《唐书》一百卷,升吏部尚书。
10、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陈氏聚族渐众,建衣妆楼,衣襦同袭。建馈食堂,饮食同味。蓄犬百余,共一槽食。
11、南唐昇元元年(937),南唐主李昇以陈岳名扬于吴,以尚书诏之(仕尚书六年)。同年,陈乔登进士及第,拜枢密使。同年,南唐皇帝李昇重新旌表门闾,赐立“义门”,敕筑旌表台,赐义门陈氏先唐仕臣各就原职,且蠲免沿征徭役。
12、昇元二年(938),敕建三门,立义柱二条,上书帝赐御联。同年,改齐集里凤凰山为“义门山”,坂为“义门坂”,艾草坪为“常乐里”。
13、昇元三年(939),拜陈乔为太常寺卿,掌殿试,考定天下博士贤才。
14、保大元年(943),陈昱、陈卓同登进士第,赐同三傅出身。
15、保大二年(944),陈珪为节度总管,陈璹为兵部侍郎,陈玞为都知兵马使。
16、保大四年(946),陈蕴进士及第,出为袁州观察使。同年,陈戬、陈碧亦同榜登第,戬为三史、太常博士,碧为瑞州司马。
17、保大八年(950),陈锡、陈衍俱登进士第,锡为奉训大夫,衍为登仕郎、怀州军事推官。
18、保大十年(952),建广堂一座,计九樑十架。每食必群坐广堂,男女异席。
19、保大十一年(953),陈蜕、陈勃、陈乘俱登进士第,授蜕为太常寺卿,勃为池州太守,乘为殿中丞。
20、中兴元年(958),陈逊、陈范同登进士第,以逊为太常博士、吏部尚书,范知茶陵州。
21、中兴二年(959),建望迎亭一座,陈濬官至尚书,著《吴录》二卷。
(七)宋代
1、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960),遭回禄之变,义门祠宇被焚,原诰敕旌表一毁俱烬。
2、建隆二年(961),宋太祖授陈彰、陈巨、陈辉为讨击使,陈郜为感义军都督。
3、乾德元年(963),陈袭、陈延芝同榜登第,袭为朝散大夫,延芝为太常寺卿。
4、乾德三年(965),陈诏、陈显、陈颁俱登进士,同拜枢密使,赐紫金光禄大夫。
5、开宝元年(968),陈恭、陈贻同榜登第,恭为洪州掌书记,贻为朝散大夫。
6、二年(969),大学士徐锴游东佳,寄寓别墅,撰《陈氏书堂记》。陈佑书碑,立于碑亭内。
7、三年(970),陈用、陈易同登进士第,用为三礼,易为儒学训导。
8、四年(971),陈诏、陈显、陈颁兄弟三人,加封官职,诏为太傅,显为太师,颁为少师。父训赠同三傅出身,母王氏封鲁国夫人。
9、五年(972),立太学院一栋,得胜楼一栋,家有年高致仕者,于此颐养天和。
10、六年(973),陈渥、陈蔼俱登进士第,同为节度使。
11、七年(974),义门聚族众至七百四十口。
12、八年(975),右补阙张齐贤上呈《奏免义门陈氏沿征杂科疏》。诏准。
13、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陈省、陈延年同登进士第,省知资阳,延年为常州推官。
14、二年(977),建医俗院,开辟医俗园。同年,陈恕登进士及第,为大理寺评事。次年,改授洪州通判。
15、七年(982),钱若水为江南东路转运使,曾游学东佳,陈氏待之常理。到任后,复令江州督收陈氏积年沿征杂配。同年五月十九日,直史馆赵普、转运司张齐贤同奏乞免。诏下:“宜依二臣所奏施行,其陈鸿户下,除正税外,仍免诸杂科徭役并沿征物色。”
16、雍熙元年(984),陈俨、陈渐同登进士第(官职不详)。陈恕升同三司勾院,为右拾遗。
17、端拱二年(989),陈省、陈象同登进士第,省为韶州曲江县令,象为虔州司户参军。同年,陈恕为工部侍郎。
18、淳化元年(990),殿中丞康戬至访义门,见人众乏食,奏以官仓旧积贷其粟。太宗降旨:“江州康戬所奏,切陈兢家急务,宜令一依所奏施行。”自是,每岁贷粟三千石。同年,陈兢上呈《谢贷粟表》。
19、二年(991),陈延赏、陈延可同登进士第,延赏为高阳知县,延可官职不详。
20、三年(992),复以官仓之积贷粟三千石,遂建义仓一栋,专貯御赐贷粟。
21、四年(993),太宗宣陈兢入朝,赐一御鸽。兢持归,碎鸽合酒一壶,合门共尝其味。使者复奏曰:“陈氏一门咸知天恩加厚矣。”
22、至道元年(995),陈繡、陈兴、陈继铭俱登进士第,繡为丽水知县,兴为新喻司理,继铭为麟台正字。同年,太宗以陈恕治法严明,拜恕为谏议大夫,权河北东路营田制置使兼盐铁转运使,太宗题其殿柱曰:“真盐铁陈恕。”旋升恕为给事中。
23、二年(996),内侍裴愈赍散御书,陈氏所得三十三卷,共前一百零四卷。遂建御书楼以奉之。同年,家长陈旭诣阙致谢,太宗甚喜,赐以袍笏,副以器币,又以飞白笔亲书:“真良家”三字,别书:“义居人”三字。自此,又称义门陈氏为“真良家”,称其院宇为“义居”,称其山为“义居山”。
24、三年(997),裴愈上呈《义门陈氏家法》二篇,太宗甚赞,敕送史馆缮写,赐与王公各一本,使知孝义之风。太宗又赐十二字(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承延继),陈氏以为世派,流芳不息。
25、宋真宗咸平元年(998),陈诰、陈策、陈谂、陈位,同中宏博学词科。同年,真宗拜陈继铭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陈恕为吏部尚书。
26、二年(999),真宗仍袭前例,以公粟贷三千石。陈旭止恳其半,曰:“省啬而食可以及秋成。”有人劝其全受之,以邀善价,旭曰:“朝廷以旭家众至千口,轸其乏食,贷以公粟,岂可见利忘义而为罔上之事乎?”真宗深赞之,因赐以诗。
27、三年(1000),义门陈氏增至千四百七十八口。同年,授陈继铭为太常博士。次年,陈恕母丧。
28、五年(1002),兵部尚书胡旦,会赦东归,因访名家,得诣义门,寄寓东佳别墅,撰《义门记》,镌为义碑。
29、景德元年(1004),陈彭年中甲辰科状元,陈诰登进士及第。同年,陈恕迁尚书左丞相,陈继铭迁尚书都御史。义门陈氏因官置庄,计一百零八处。
30、二年(1005),陈度登进士及第,赐同三傅出身,赠太子太师、中书舍人。御封陈延赏母夏氏为高阳县太君。陈恕卧病不起,荐用寇准代其职。制诰总裁杨亿至访义门,撰《御书楼记》。
31、三年(1006),诏赠陈延赏为殿中丞,授宣德郎,提举容环路事。赴任筠州(今江西高安市),经过本家,撰《诸路田地庄所碑》。知卑幼陈知崇擅自典卖田产于豪民,遂奏。敕准,真宗遣大理寺评事汪泊检格:“业还本主,财没不追”。
32、四年(1007),授陈度为曹州参军,陈继铭为左拾遗。同年,大学士徐锴重游东佳,见义门旌旗映日,栋宇连云,遂感慨万千,撰《东佳书院记》。
33、大中祥符元年(1008),陈巽登进士第,赠太常博士。
34、三年(1010),陈靖登进士第,为劝农少卿。同年,授陈度为高邮司户参军。
35、四年(1011),真宗赐陈旭诰敕一道,授陈旭为将士郎、守江州助教。十二月二十八日,陈旭接官诰一道、敕帖一道,急写《谢恩表》,以颂皇恩。
36、七年(1014),授陈延赏为朝散大夫、太常博士、轻车都尉。同年三月,陈旭立《纪屋宇》碑。
37、天禧元年(1017),太常博士柳宏,至访义门,诣东佳书院,谒陈伯宣墓。
38、四年(1020),真宗御封陈延赏母夏氏为武邑太君。
39、五年(1021),真宗诏谕:“臣旭,速备述先祖本末,纂成家谱,以进钦览。”陈旭得旨,速纂家谱。七月二十一日,陈蕴撰《远祖碑》,柳宏书,陈旭立石。
40、乾兴元年(1022)十月,《真良谱》竣工。陈旭上《义门陈氏家谱》,并呈《进呈家谱表》。
41、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幸逢圣朝追美之典,仁宗追赠义门陈氏先祖五世公爵,追赠一世祖陈旺为晋国公,二世祖陈机为燕国公,三世祖陈感为许国公,四世祖陈蓝为吴国公,五世祖陈青为齐国公,从而追美义风。四月,陈泰撰《五祖碑铭》,镌石,立于广堂。
42、二年(1024),江州闻陈蕴聚居二百年,十四世同居,而蕴八十,且行义。上曰:“真良民,一乡之表。旌之,则为善者劝矣。”遂赐陈蕴诰敕一道,授之将士郎,守江州助教。
43、三年(1025),迁陈延赏至尚书都官员外郎、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同年五月五日,敕许义门从便置田产,以至三百五十余处。
44、四年(1026),仁宗御制《义门陈氏祠堂箴》,大学士白玉蟾撰《义门祠记》。同年,增掘义井十一口,共前三十二口。
45、五年(1027),修国史院奉敕修真宗皇帝一朝正史,需见义门陈兢家事迹及朝廷累代恩赐旌表,敕旨江州,直达义门。家长陈泰上呈《义门陈氏累朝事迹奏状》至修国史院,载入《宋史》。
46、六年(1028),迁陈延赏为兵部尚书,兼权职方员外郎。
47、明道二年(1033),义门族众增至三千九百余口,仍以国赋贷粟一千石。五月,转运司牒至江州,令陈泰家限日下急搬上件米斛赴县缴纳。陈泰因此上疏《回缴贷粟状》。
48、景祐四年(1037),陈文龙中丁丑科状元,历典数郡,仕致参知政事(副宰相)。
49、庆历四年(1044),义门陈氏应举者四百零三人,郎署之,在朝者,琛,逊而下,十有八员。而居剌史、司马、参军、县令者,珪、俦而下,二十有九员。同年,义门族众,拔遣一千四百余口,往黄州庄就食。
50、嘉祐三年(1058),居黄州庄之族众,思时节归侍违远,回归义居。于东冲创小屋五百间,称“回归院”。
51、嘉祐七年(1062)三月,文彦博、包拯、范师道、吕诲等大臣联名上疏,论义门陈氏朝野太盛,建议分析(分家)。七月,宋仁宗准奏,遣江南东路转运使谢景初、郡牧吕诲、本邑令穆恂、户槽使刘献、湖口镇巡检范彬、会计使官王大远,众官举旨盈门,监护分析义门陈氏。八月,陈文龙上疏《义门陈氏分析奏议》。仁宗准奏,遂封陈冕为知成郎、陈暹为守成郎、陈晟为宗成郎、陈星为希成郎、陈明为公成郎、陈昱为妆成郎、陈鼎为才成郎、陈昊为思成郎、陈昇为彦成郎、陈旻为承成郎、陈暠为延成郎、陈昂为继成郎、陈昺为友成郎、陈晨为通成郎。遂使义门迁处,名播万世,风化乡邦。九月,陈知伯主修《义门陈氏奉敕析烟迁徙谱》(金字谱),苏东坡题赠:“陈氏遗谱,子孙葆之。”
52、嘉祐八年(1063)三月,义门陈氏以第十五世拈阉,分析为二百九十一庄,迁赴七十二州郡。另外,火巷庄留守常乐里义门故居,株嶺庄留守齐集里义门故里。
53、熙宁末(1077),陈晞、陈倜、陈傥等继授东佳书院。宋神宗赐诰敕一道,授陈晞为将士郎,守江州助教。
54、宋徽宗崇宁中(1102—1106),迁东佳书院遗产至德安县河东,袭称义门书院,现为德安一中。
55、南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1127),金兵入侵,陈士尹(字彦衡)应召,敕授淮西军马副统帅,率军十万,抗击侵略,后殁于阵。
56、二年(1128),李成等贼寇偷袭义门故居。
57、绍兴三年(1133),宋高宗追赠陈士尹为“忠壮王”,敕建九里殿,追祭陈士尹。
58、十三年(1143),宋高宗敕旨:“凡曾旌表门闾,图经勘实,仍依式建立”。德安知县吕广亲临义门故址查勘,得“义门碑”碎碣,见甚有古风,遂为之重刊,以垂久远。
59、十五年(1145),益国公周必大将义门碑重新付梓,刊印数份,分授义门后裔,以俟遗传。
60、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九江(德星堂)重修《义门陈氏宗谱》,朱熹、周必大相继赠序。
61、宋宁宗嘉定五年(1212),江州安抚司上奏:“德安进士陈炎,自祖及孙,委实七代同居,奏乞旌表。”十一月,宁宗准奏,并令长使致礼。陈炎呈表致谢。
62、七年(1214),陈炎将奏状旌表镌为石碑,以耀门闾。
63、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陈邦仪主修九江(德星堂)《义门陈氏宗谱》。
64、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元兵突起,进犯中原,焚掠无禁,义门故迹遭毁,风木啼悲,露草凄泣。
65、七年(1271),火巷庄后裔迁离故居,徙至庐山西麓禄原坂。同年,陈千之从马岭凰山(今江西高安市独城乡三皇村)迁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今吉安县)丛山村。
66、宋恭宗德祐元年(1275),陈梓龙撰《避兵记》,记述义门故居遭毁的景况,以示子孙。
(八)元代
1、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四年(1277),陈有崇撰《地主祀记》,以追述庐山太平宫“陈仙真君祠。”
2、元惠宗至正二十二年(1362),朱元璋与陈友谅争夺天下,开始朱军失利,为毁陈友谅祖坟风水,朱元璋派士兵潜往义门故居,掘墓毁碑,践为平地,给义门陈文化造成了惨重损失。
3、至正二十三年(1363),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于鄱阳湖,陈友谅兵败,中流矢身亡。朱元璋为报复陈友谅,大肆屠杀江西境内的义门陈氏。同年,陈鸿基从江西泰和县迁往湖南东安县山口铺乡大夫村隐居。
(九)明代
1、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年(1377),江西德安县于原义门祠(城内)旧基,改建“忠义孝悌祠”,一云“先贤祠”,以祭陈崇、陈兢、陈旭、陈士尹等。
2、明宪宗成化三年(1467),陈御道在湖南东安县山口铺乡建大夫祠,塑先祖陈崇像,供后世瞻仰,以承孝义之风。并与其子陈庆,拟定字派五十字,令子孙循字立名。
3、明世宗嘉庆六年(1527),九江近地义门陈氏,于九江三凤坊义门祠集会,四十八庄合修《义门陈氏大成宗谱》,都监御使王守仁为之赠序。
4、三十二年(1553),明世宗表彰义门陈氏遗址,遣江西巡抚萧均至九江查访。九江府立即出示“示访公告。”七月十一日,德化县回府申文。七月二十二日,德安县回府申文。八月十三日,按院批示:在齐集里敕筑“义门坊”,以示表彰,常乐里另加表识。
5、三十三年(1554),近县各庄义门陈氏集资在齐集里建“义门陈氏先祠”,塑陈伯宣肖像,以奉追祭。进士劳堪撰《重建义门山义门祠记》,户部主事李彬撰《嘉庆甲寅表彰义门陈氏遗址序》,监察御史术甫撰《表彰义门陈氏遗址序》,巡按、知府、知县、推官签署的《表彰义门陈氏遗址碑记》等,皆陈列于先祠内。同年,瑞昌重修陈伯宣墓。
6、隆庆(1567—1572)中,《瑞昌县誌》将“陈伯宣墓”,载入县誌。
(十)清代
1、康熙七年(1668),九江近县各庄在九江望京门修建义门祠,崇祀陈伯宣、陈崇、陈兢等义门陈氏先祖。九江知府陈谦(义门祥符庄后裔),撰《义门陈氏修祠序》。
2、八年(1669),近县各庄在九江重修《义门陈氏宗谱》,进士文德翼撰《江州义门陈氏宗谱序》,并载入《庐山誌》。
3、三十二年(1693)冬月中旬望日,陈有道、陈有仙、陈有龙、陈有虞、陈有贵兄弟五人,奉旨携家由湖南东安县山口铺乡大夫村迁入四川省东道重庆府合州西里八甲(今重庆市合川区钱塘镇)大点山西南岭下保家楼(现为冯姓人居住地)插占垦荒定居。
4、五十一年(1712),陈有道等五位入川始祖,将本村贾家湾岩嘴上的龙王庙改建为义门陈氏大夫祠(俗称大夫庙),以崇祀陈崇等历代先祖。
5、嘉庆三年戊午岁(1798)冬月,贼匪焚谅吾乡,家谱失捡被焚。
6、嘉庆六年(1801),众族老凭记忆撰《生庚簿》,供后世修谱有据可考。
7、咸丰三年(1853),江西德安近县各庄,在东皋山重修义门建庄始祖陈旺墓。
8、同治间(1862—1874),《九江府誌》、《德化县誌》、《德安县誌》、《瑞昌县誌》、《黄梅县誌》等,分别将义门古迹、人物、事迹等历史载入县誌。
9、光绪间(1875—1908),族人陈书龙出任合州牧。义门陈氏大夫祠与金子陈氏永贞祠、太平(今高龙)陈氏飞典祠、天星陈氏登聘祠,四祠联宗,以大夫祠为首。每年清明会,四祠宗亲汇聚大夫祠祭祖。
(十一)现代
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二年,在大夫祠剿匪取得胜利,在本村桥边院设胜利乡,改建大夫祠为胜利乡小学。
2、1966年,毛泽东主席发动“破四旧、立四新”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文革”动乱长达十年之久。第二年,将大夫祠拆迁至本村大屋场旁建胜利村小学和村大会堂(办公室)。
3、1990年,江西武宁、瑞昌各庄集资重修陈旺墓、陈兢墓、陈晞墓。
4、1993年正月,陈世涛、陈世斌兄弟二人从贵州返乡,在新屋场陈作友家获得《生庚簿》,遂立志编纂《义门陈氏宗谱》,并到义门故居等地收集资料。
5、1994年,江西瑞昌各庄义门后裔集资重修陈伯宣墓。
6、1998年,江西九江各庄义门后裔重修陈蓝墓。
7、2004年闰二月,义门陈氏大夫祠恢复清明会祭祖活动(因故中断55年),选举陈信武为会长、陈联芳(谱名世莲)为副会长。
8、2006年,胜利村与黄泥村合并为猫岩村,陈德发捐资购买原胜利村大会堂一栋,改建为义门陈氏大夫祠。
9、2008年,陈德宪捐资重塑陈崇大夫像,供后世瞻仰祭祀。
10、2009年正月初八,陈世涛、陈世斌从贵州返乡,在大夫祠参加陈崇大夫塑像开光仪式和祭祖活动。
11、2010年正月初七,在钱塘镇街上陈德发家,由新任宗亲会会长陈荣主持召开各房族代表扩大会议,审查并通过陈世涛历经十六年编纂的《义门陈氏宗谱》,并组成编委会负责出版发行。
陈世涛 撰于贵州贵定
二O一O年正月十八日
二十一、义门陈氏大夫祠宗亲会历届组织机构
第一届(2004年闰二月)

姓 名 职 务 住 址 说 明
陈信武 会 长 九家村。
陈莲芳 副 会 长 谱名世莲,原胜利村支书,住柏树山。
陈 镜 副 会 长 谱名朝镜,会龙枣峰村支书,住夏家湾。
陈德宪 荣誉会长 黄泥村谢家院子。
陈作彬 会 计 胜利村大屋场。
陈德书 出 纳 胜利村蓼叶湾。
第二届(2005年正月初八日)
姓 名 职 务 住 址 说 明
陈信武 会 长 九家村。
陈德书 副 会 长 胜利村蓼叶湾。
陈 镜 副 会 长 谱名朝镜,会龙枣峰村支书,住夏家院。
陈德宪 荣誉会长 黄泥村谢家院子。
陈德富 会 计 会龙乡总会计,住垭口村。
陈德孝 出 纳 九家村村长,住王家湾。
第三届(2007年正月初八日)
姓 名 职 务 住 址 说 明
陈世富 会 长 胜利小学校长,住九家村林家湾坎上。
陈德发 副 会 长 黄泥村洋合湾人,住钱塘镇街上。
陈德富 副 会 长 兼职会计,住会龙垭口村。
陈 镜 秘 书 长 谱名朝镜,会龙枣峰村支书。
陈德宪 荣誉会长 黄泥村(今猫岩村)谢家院。
陈德孝 出 纳 九家村村长,住王家湾。
第四届(2010年正月初八日)
姓 名 职 务 住 址 说 明
陈 荣 会 长 德字辈,柏树山人,钱塘中学教师。
陈德发 副 会 长 黄泥村(今猫岩村)人,住钱塘镇街上。
陈德富 副 会 长 会龙垭口村人。
陈世厚 副 会 长 黄泥村谢家院
陈世华 副 会 长 会龙青棡塘人,住合川城。
陈 镜 秘 书 长 谱名朝镜,会龙枣峰村支书。
陈德孝 出 纳 九家村村长,住王家湾。
陈双明 委 员 谱名世建,住胜利村新屋场小屋基。
陈德明 委 员 九家小学教师
陈作海 委 员 原胜利村村长,住蓼叶湾。
陈作丰 委 员 原胜利村村长,住大屋场。
陈 林 荣誉会长 德字辈,柏树山人,在重庆市建委工作。
陈德宪 荣誉会长 黄泥村谢家院人,在外从事建筑业。
陈世斌 总 顾 问 新屋场人,住贵州惠水,正县级,从政。
陈世富 顾 问 上届会长,胜利小学校长。
陈世亮 顾 问 新屋场小屋基人,住钱塘街上。
陈青林 顾 问 世字辈,柏树山人,在外从事建筑业。
陈志毅 顾 问 广贤大桥村人,重庆兵工厂空军代表。
陈德林 顾 问 永川职业病医院院长,正处级。
张光蓉 顾 问 陈德林之妻,合阳镇干部,副处级。
陈小林 顾 问 谱名世虎,学堂村人,泥溪粮站干部。
陈修己 顾 问 千年房人,作字辈,云门教育中心主任。
陈世涛 顾 问 新屋场人,宗谱编者,住贵州贵定。

二十二、宗亲会公益事业捐资表

姓 名 金额(元) 捐资时间 住 址 备 注
陈德宪 3000 2004年 黄泥村 其中现金1000元,火炮2000元。
陈信贵 200 2004年
陈德宪 1200 2005年 黄泥村
陈德发 4600 2006年 钱塘街上 购胜利村大会堂作祠堂。
陈德宪 800 2006年 黄泥村
陈作禹 100 2006年 桥边院
陈德发 2006年 钱塘街上 送砖600块,打灶用。
陈栋梁 100 2007年 太平七村三社
陈元林 100 2007年 钱塘街上
陈小林 100 2007年 泥溪粮站
陈作容 100 2007年 钱塘街上
陈朝会 100 2007年 合川
陈作文 50 2007年 会龙垭口村
陈 朋 50 2007年 柏树山
陈志毅 50 2007年 广贤大桥村
陈全明 50 2007年 广贤
陈德厚 50 2007年 广贤大桥村
陈玉芬 50 2007年 九家村
陈长宁 50 2007年 合川
陈少林 20 2007年 狮滩
陈德亮 20 2007年 会龙梨子村
陈德书 20 2007年 太平水碓
陈叔均 10 2007年 九家村
陈世杞 10 2007年 九家村
陈德宪 11400 2008年 黄泥村 火炮600元,现金10800元
陈世厚 700 2008年 黄泥村
陈德富 214 2008年 会龙垭口村
陈作丰 50 2008年 胜利村大屋场
陈世跃 50 2008年 九家村王家湾
陈长宁 50 2008年 合川
陈小林 30 2008年 泥溪粮站
陈世贵 30 2008年 学堂村
陈世华 20 2008年 垭口村
陈国家 20 2008年 垭口村
陈德书 20 2008年 胜利村
陈德召 20 2008年 胜利村
陈世富 20 2008年 双河
陈山明 20 2008年 猫岩村
陈泽明 20 2008年 猫岩村
陈德荣 20 2008年 猫岩村
陈德伯 10 2008年 猫岩村
陈德平 10 2008年 猫岩村
陈德华 10 2008年 太平庆福村
徐光荣 10 2008年 胜利水井院 本陈姓,认祖归宗。
陈德建 10 2008年 猫岩村
陈德△ 10 2008年 猫岩村 不记名。
陈德△ 10 2008年 平桥村 不记名。
陈德伦 10 2008年 太平七村
陈德清 10 2008年 垭口村
陈世中 10 2008年 垭口村
陈世华 10 2008年 太平七村
陈德建 10 2008年 垭口村
陈作富 10 2008年
陈 △ 5 2008年 不记名。
陈世斌 10000 2009年 新屋场人 现住贵州惠水。
陈世涛 1000 2009年 新屋场人 现住贵州贵定。
陈 荣 100 2009年 钱塘中学
陈世跃 100 2009年 胜利村
陈德林 100 2009年 合川中医院
陈世伯 30 2009年 新屋场
陈世林 20 2009年 胜利村
陈德均 20 2009年 胜利村
陈 渝 20 2009年 胜利村
陈德润 20 2009年 平桥村
陈世富 20 2009年 双河
陈树林 20 2009年 胜利村
陈德厚 20 2009年 九家村
陈素兰 20 2009年 钱塘街上
陈世华 20 2009年 太平七村
陈德明 20 2009年 广贤海中
陈德祥 20 2009年 福寿梅心村
陈德洪 20 2009年 福寿梅心村
陈德文 20 2009年 梅心村
陈作富 20 2009年 广贤二郎村
陈真春 20 2009年 胜利村
陈德发 2009年 钱塘街上 送桌面20张。
陈晓林 2009年 泥溪粮站 送桌脚架20套。
陈双明 2009年 新屋场小屋基 送火炮20元。

 


 


分享按钮>>重庆市合川区陈荣发布义门陈氏宗谱
>>义门陈氏宗谱第二卷谱序